中国周刊

传统工艺传承者——徐丽媛

2021-03-17 15:16:12 来源:消费日报

 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约。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12日,畲族服饰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徐丽媛置身在她的展厅中,无不自豪的向我们介绍畲族的民族服饰文化,而她,一位朴实的景宁姑娘,将景宁的畲族文化与现代鞋子加工与互联网营销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的道路。

  成功来源于一次偶然,却是一种必然。

  徐丽媛当时经营着一家摄影室,一次偶然的机会,应一位在温州从事办鞋厂同学的邀约,到她家玩了几天。那几天,同学聊天时三句不离老本行,经常谈到鞋厂的事情,还特别说起鞋包外包加工的事情,并希望徐丽媛能帮助她联系此事。由于当时她经营着摄影室,所以并没有很认真的考虑从事鞋包来料加工一事。回到景宁后,徐丽媛专门跑到县妇联办公室咨询来料加工业的发展,妇联领导向她详细的介绍来料加工业的一些情况和优惠政策,并一再鼓励她开展来料加工。在县妇联领导的一再鼓励和悉心指导下,她终于下定决心,于2005年冬筹资购买了15台踩包机,租赁厂房100平方米,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开启了创业之路。

51e7ba9af129ad00d34899313e1dfeb

  来料加工看起来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进入的门槛相对低。但刚开始操作起来,困难还是一件接着一件。首先碰到的是技工荒问题,当时本地有踩包经验的人大都在温州、广东等工厂里打工,而在景宁本地多数人连基本的裁缝都没有学过,更不用说踩鞋包。虽然她通过亲戚朋友发动,但她们一听踩鞋包,觉得不会都不肯来。徐丽媛只好通过电视台等发布招工信息,终于陆续有人愿意来上班,但这些人对踩鞋包也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下,她只得专门从外地高薪请踩包技工师傅,通过师傅带学徒的方式,学徒每人每天发生活费10元,进行边加工边学习。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终于培养出10多名自己的技工,逐步走上正轨。随着订单量的增加及员工的增多,她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一边要经营摄影室,一边要管理加工厂,同时还要照料家人孩子,那种忙实在难以形容,她只觉得怎么时间过得如此快,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好在有其家人帮忙,父母帮着带小孩,弟弟帮着管理摄影室。此后,才使她一心一意扑在加工厂的事务上。

29751c91aa5e249a19f910d6d2df5a4

  几年来,由于徐丽媛厂加工质量高、交货时间快,给员工发放工资及时而且报酬相对较高,在市场上逐渐树起了良好的信誉,许多厂家主动上门来要求为他们加工。现在她的厂已有一定规模,目前员工200多人,日生产加工5000多双布鞋,年产量15万双,年发放工资200余万,并在2010年注册“畲艺坊”商标。现在由来料加工走向自创新之路,先后取得50余项国家专利,对自创的品牌,在传承传统手工艺布鞋制作基础上,结合现代机械操作流程,在突出畬族服饰特色前提下,结合现代年轻人要求特点,制作手工布鞋,创新利用丝瓜络、竹炭.棕榈、艾叶、畬药等为原材料,主打透气、吸汗、防臭功效,大受市场欢迎。


  学会互联网思维,适应时代发展

  当下,当传统的商贸经济遇上电子商务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做强做大产业的同时还需与时俱进。今年徐丽媛在丽水讯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加了由景宁就业管理服务处组织的创业带头人系列电商直播技能普及培训班第二期,她了解到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及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这对她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徐丽媛说她的来料加工厂以传统的销售方式为主,要是加上老师所讲的“线上互联网+线下实体店”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和短视频推广等方法,可以开设淘宝店结合微商平台及线下体验馆等方式开拓多种销售渠道,在提升销量的同时又可以传承弘扬畲族文化。

6087261318175d9854937023557316e

  (图为来料加工亲子体验活动)

a4d2f330d3f941d0d54f59c32d9c4d0

  培训结束后,就业管理服务处的领导吴大伟、梁凌风和培训学校的老师实地走访了徐丽媛的来料加工厂,了解加工点生产、销售情况,为她解析相关扶持政策和电商营销技能指导

IMG_5311

  在这个大环境下,有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和对他们的关心鼓励,如果不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改进工作,而是原地踏步,那么就可能被淘汰。所以,徐丽媛也一直鼓励、指导、帮助员工直接当经纪人,在移民安置点、乡镇农村等地方办来料加工厂,现她厂出去的员工直接当起经纪人的有6人,分别在沙湾、标溪等地办起来料加工厂6个。她也分别在城内、乡下设立来料加工点,相对固定的加工队伍达80人,年发放加工费40余万元,并给有志从事来料加工的人员免费提供学习培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电商培训结业典礼时徐丽媛感慨:“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这么好学习平台,我将不断努力,促进企业成长,解决更多的妇女就业问题,走出一条富有畲乡特色的创业成功之路!”

来源:http://www.xfrb.com.cn/article/fzjj-snzx/11284029508745.html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