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 > 

从“诺亚方舟”学会了养蜂的蜂学文和阿民太

发布时间:2020-11-12 17:25:09|来源:中国周刊

微信图片_20201112172203.png

维西格化箐巡护员蜂学文


微信图片_20201112172207.png

维西格化箐巡护员阿民太


强化保护者能力建设与教育培训,带动社区生计替代是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社区赋能行动的核心内容。


在维西格化箐的深山里,我们采访到了养蜂能手蜂学文和阿民太。他们俩都是维西格化箐的滇金丝猴巡护员,也是诺亚方舟保护者能力建设与教育项目的受益者。


到达格化箐时已是中午时分,蜂学文在山里放着十多头黄牛。我们席地而坐,聊起诺亚方舟的替代生计。


山风吹鼓起蜂学文身上的巡护迷彩服,他有些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一家就养了35箱喜马拉雅蜂。


横断山三江并流地区有着数千年养蜂传统,但传统养蜂都要砍伐粗大树木,一截截锯断掏空,两头用木板和泥巴封堵,只留一丝小孔,让蜂来去。阿拉善基金会邀请的养蜂专家匡海鸥认为蜂桶养蜂不科学。这种落后的养蜂方法,要耗费大量树木,对生态破坏极大,同时蜂蜜产量低,品质很难控制。很多人养着养着就慢慢荒废了。


中华蜜蜂是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服务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传花授粉,维持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自2014年开始,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为保护区的村民持续提供中华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和蜂箱资助,累积为3,500人次提供了培训支持。通过发展替代生计提升收入,保护中华蜂的同时,实现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


蜂学文告诉我们,2015年,在萧今老师的关心下,他参加了阿拉善西南中心诺亚方舟项目的养蜂培训。


通过培训他知道了怎么科学养蜂,怎样进行蜜蜂的冬季和夏季管理,怎么取蜜,怎样给蜜蜂治病等等。培训结束,阿拉善西南中心还向巡护员免费发放蜂箱。这些新式蜂箱空气流通好,保温性强,方便取蜜、产量高。一斤蜜卖一百多元,一箱蜂蜜能卖五六百元。蜂学文卖蜂蜜收入就占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一半。


“养不好蜜蜂我对不住萧老师啊,她们一直关心我,我们有微信,常聊的都和蜜蜂有关。今后要多向专家学,把蜂蜜产量提上去,力争超过10万元。”


采访完蜂学文,我们继续寻找阿民太。


在村口我们见到了这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


阿民太是他的乳名,他姓于,但大名没人叫,于是他就成了永远的阿民太。


得知我们是来采访滇金丝猴保护的记者,阿民太很是激动,门未进就让我们先看他家的生态卫浴。


这是一个集太阳能、卫生间于一体的新式节能节水厕所。整个生态卫浴,用铝合金等集成材料装配而成。我们进去一看,结构设计精巧,布局紧凑实用。主人收拾得特别干净,和城里的卫生间几乎没什么区别。不难看出这样的生态卫浴能有效减少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阻隔疾病传播途径,也为下一步乡村旅游打实了基础。


看完生态卫浴,阿民太接着带我们去看他家的蜂场。


在村庄后的山菁里,他养了一百多箱蜂。


阿民太说蜂箱很多是由阿拉善基金会提供的。他和蜂学文一样也参加过阿拉善基金会举办的养蜂培训。


在问到今年的养蜂收入时,阿民太有点为难。


“今年老熊啃了我七十箱蜂,收入只有三四万,老熊不啃的话收入会多得多……不过生态好了,才有老熊出没。我是巡护员啊,老熊多了,虽然有些损失,但心里还是很高兴。”

由于多年持续保护,社区周边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变好,虽然老熊啃食了几十桶蜂蜜,但他家还有不少采菌、采药收入。阿民太说,采菌很挣钱,最多的一年他就收入30,000元。总之生态好了、手艺强了,就不愁没钱赚。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