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产业 > 

全域旅游与西部地区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09-05 9:07:23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文/王建民

贫困原本是社会定义的,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何为“贫困”以及贫困线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更普遍的人生观和财富观逐渐替代了原有的不同社会对于贫困的定义及其相应的观念,摆脱贫困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节奏加快和幅度加大,扶贫开发始终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面临的艰巨任务,使得中国国民普遍地彻底摆脱贫困也已经成为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因此,扶贫减贫也被作为一项重大国策,持续不断地推进。随着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扶贫工作也从最初的单纯补贴贫困地区财政,救济贫困人口的外部输入,转向以区域经济开发为主的开发式扶贫。

精准扶贫,最关键的是要调动贫困地区广大民众,特别是贫困民众减贫脱贫的主观能动性,让贫困主体愿意想方设法去改变贫困状况,找到切实有效的减贫脱贫之路,真正长远地摆脱贫困。在这样的前提下,有政府筹措的大量扶贫资金投入,再加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提供精准扶贫的启动资金和物质保障等外力支持,加快摆脱贫困的步伐,形成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新的大扶贫格局。

然而,在扶贫、减贫过程中,有些人时常将西部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模式高度抽象化,认为这些文化是不求发展的,因此是落后的,对于扶贫有阻碍和延滞的负面作用。这样,扶贫似乎就变成了从外部导入“先进”的发展观念,来改造贫困地区的过程。甚至有人提出了以改造当地文化为主的“文化扶贫”的策略,没有体现出对于有很大差异的不同民族民间文化的足够尊重。在贫困问题上的这种片面的宏大论述,导致了扶贫工作虽然在不断进行,却因为既没有贫困主体脱贫致富的主体能动性,也没有能够很恰当地结合不同地方的自身资源,贫困人口难以真正摆脱贫困的窘境。

令人欣喜的是,在扶贫减贫的长期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摸索出了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脱贫致富道路,逐渐从依靠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和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到面向现代化的全方位开发模式之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我国已经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精准扶贫的方略提出之后,针对不同贫困的区域环境、贫困村落和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差异化的、有更强创造性和针对性的扶贫工作正在开展。

在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种道理之后,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怎样把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对于实现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旅游业为主要带动产业,通过对该区域内旅游资源等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发掘和提升,将不同的自然景观、人类聚落、历史遗址、文化活动、生态物种等等加以发掘和整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由道路串联的旅游带,或者在空间上相互倚依的旅游区。除了旅游点之外,也要组织其他村落和城镇的民众围绕当地的旅游业,创办和发展相关的旅游品加工、销售等伴随产业,同时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倡导旅游文明等,从而实现以本土资源旅游为中心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区域开发。这种全域旅游模式在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那些依然保持着生物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独特性的环境的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推广。我们认为,如果处理和理解得当,全域旅游是可以和精准扶贫相互衔接的。

在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相互联系的思路下,原本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滞后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优势,使得一些西部地区的全域旅游有可能更多地侧重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因为这里的现代化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文化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独特性以往遭到的破坏和影响较小,即使有一些破坏,修复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在那些看起来不适宜发展大规模集约农业的山地峡谷,尽管不一定拥有大片肥沃农田,但远离都市,保持着独特的自然美感,展现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独特景观。

应当认识到,全域旅游中经常提到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本身可能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旅游者,因此成为可以造福民众的金山银山。生活在绿水青山中的各族民众与山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物质生活有时可能相对贫困的许多当地村民,其精神世界却往往是极为富有的,在适应大自然的社会文化实践中,他们创造了对所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适应力很强的极为丰富的民间智慧。许多族群文化都根据不断传承和重新创造的宇宙观,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定义,人与环境在他们的观念中并非是对立的。学者们来到很多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考察,发现当地人都会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地居民做为绿水青山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他们的文化,也就是保护青山绿水的这些智慧,恰恰是旅游者体验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背后所应当深入体验和认知的。文化智慧也会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得以展现,文化智慧也不仅是可以观察的自然景观(Landscape),还有与自然景观相衔接的声音景观(Soundscape),气味景观(Smellscape)等多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如果加以很好的发掘和组织,也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让游客去深度体验独特的文化之旅。

全域旅游是在一个区域之内多种形式介入旅游的过程。在旅游核心区的村民们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各种形式有更大的旅游业行业企业参与份额,就可以直接从旅游业中获得益处。而周围的村落可以围绕旅游业,去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批量旅游产品加工、地方风味餐饮、景区服务、民间歌舞表演、村民生活体验、景区扩展游览等相关产业,从而使得村民们能够在实现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减贫增收的途径,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永远和贫困说再见。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望实现一种良好的对接,使全域旅游成为分类的和因地确定的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的精准扶贫策略,从而在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造福民众,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口最终和大家一道走上小康乃至富裕之路。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