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卫东、李金福
图/《中国周刊》记者 杨剑坤、王艺忠、李金福、蒙莎莎、姚先顿、文红、Sam Debell
支持机构/中共荔波县委宣传部、董岛艺术家部落、茂兰山谷国际音乐节组委会
责编/王艳玲
全域旅游,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
全域旅游,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又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今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将“全域旅游”列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
中国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发展。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国人民努力奋斗,使旅游业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变革。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旅游及相关内容。2016年工作回顾部分“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段落中提到,“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出境旅游超过1.2亿人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这样诠释“全域旅游”:全域旅游代表了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全域旅游还有效促进民族间的文明交流和融合发展。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同时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从扶贫角度看,旅游扶贫是最有尊严且返贫率最低的扶贫。
荔波,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地处贵州省黔南州的荔波县,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和地球同纬度喀斯特地貌上绝无仅有的生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这是该县开展全域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
脱贫一直是地方乃至全中国的百年大计,让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是地方官员要真真切切做好的事。荔波县委、县政府有创新地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市场、民生改善和精神文化状态持续向好。荔波在开展全域旅游的同时,在创新精准扶贫路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为核心,树立“旅游+”发展理念,把一、二、三产和城镇化导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以旅游业大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大跨越,已然成为荔波旅游“样板”和“龙头”。
荔波境内拥有国家5A级景区漳江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黄江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瑶山古寨及分布在全县各地的300多个古朴村寨。近年来,荔波县始终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全域旅游战略为抓手,让荔波的景色越来越美,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对于“绿色发展理念”,荔波人也经历过一个认知过程。20世纪90年代,荔波煤炭经济曾一度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75%以上,煤炭年产量达200万吨左右。由于粗放式的无序开采,资源严重浪费,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带来了地表塌陷、污水横流等一系列后果。一向以煤炭工业为支柱产业的荔波经济遭受重创,因“黑色经济”而鼓起腰包的群众也开始返贫。实践证明:“黑色经济”是短暂、不可持续的,而“绿色经济”才是长久、充满前景的。必须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绿色的崛起。
总结经验,痛定思痛。荔波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保护“生态美”上频出实招。严格推行“一保护、两禁止、三关闭、严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撤除(关闭)煤矿、冶炼等企业。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九万大山造林、珠江防护、“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这些做法行之有效,对于改变以往的“生态恶”,效果显著。
几经探索,2015年3月,荔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荔波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545”发展体系,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第一批示范县。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坦言,全域旅游的概念是来自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也就是把曾经对立的“绿色”和“发展”,转变成兼容互利的理念。荔波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和旅游。荔波拥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这是推动荔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有效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荔波实际、具有荔波特色的道路,才能有效带动贫困居民摆脱困境。所谓“545发展体系”,是指从“全空间、全季节、全产业、全服务、全社会”五点上入手,把过去传统旅游的单一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在改善交通、引进投资、吸引人才、建设大项目方面狠下功夫,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铺平道路。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深度挖掘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真正把荔波具有原生性、唯一性、稀缺性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发展旅游产业,首当其冲的是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追求目标,把生态的资源、文化的资源和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变成整体的产业链,最后变成荔波经济的支柱。荔波,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美丽与贫困共存。荔波始终秉持生态立县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形成了全县干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识。立足县情实际,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全域旅游”战略为先机,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崛起新路。全域旅游和扶贫攻坚,二者相互促进。通过一些政策安排和具体工作落实,老百姓完全可以分享荔波全域旅游发展的红利。
相对说,荔波的贫困和它闭塞的交通是分不开的,要发展旅游业,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交通问题。贵州总体上交通发展比较迅速,荔波目前正在做的是优化工作,具体如高速公路现在已经陆续启动两条,开建机场跑道延长工程,高铁项目也在启动。在飞机、高铁、高速的外联交通上预计三到五年可以完善。他们在2015年下半年即提出“交通三联行动计划”,打通内部交通。第一个目标是荔波相邻景区行程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第二从县城到每个景区之间行程时间也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这些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形成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构建“陆空并进,内有外快”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为荔波全域旅游作支撑。
“世遗荔波”是世界对荔波的高度赞誉与认可,人们担心的是在大力开发荔波旅游产业的同时,能否守住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此,荔波县领导表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是有侧重的,侧重点是要执行“保护优先”的政策,荔波的优势是绿水青山,这个优势坚决不能丢掉。尹德俊书记由衷感言:我们的喀斯特森林从远处望去郁郁葱葱,走进来看它的树不是很大,树根很长,在没有泥土的地方,树就顺着石缝顽强的生长,那是经过上万年的演变而来的,如果把它破坏了,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恢复完好,所以一旦丧失了这个基础,我们的发展也是不牢靠的。旅游的开发是所有产业开发里开发度较小的,选择旅游业为核心产业,对荔波的核心资源,世界影响力都提供最好的保护,老百姓有收益,就不会砍树去卖,也不会用山上薄层土去种地,既保护了青山绿水,也带动了经济发展。
深入开展全域旅游,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
对于脱贫攻坚,荔波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精准扶贫找到了一条新路。其中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可供佐证。
旅游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有效推进生态移民。荔波全境属喀斯特地貌,石山遍境,耕地稀少。这苦了当地农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在瑶山和麻山地区的群众,论贫困程度,在整个贵州省,都排得上号。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搬迁扶贫是较好的选择。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荔波坚持将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将居住在深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农户进行整体搬迁,确保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最终实现小康”。
黎明关水族乡翁昂集镇安置点,是荔波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先行区和试验田。一期入住230户,二期226户,搬迁对象都是翁昂附近散居深山石区的极贫户。搬迁扶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能搬出去当然好,但往哪儿搬?承包地、宅基地怎么办?钱不够咋办?搬了不好还能回来吗?搬迁前,村民的一连串担忧,也真实道出了搬迁扶贫必须处理好的一系列难题。立足于解决好这些问题,荔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土地政策上,移民户仍可保留原有宅基地,山林、承包地的经营权也保持不变;户籍制度上,全县试行统一户籍,移民户原有惠农政策待遇持续有效,医疗、教育、社保等与迁入地居民同等待遇;金融政策上,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产权“两权抵押”,县农信联社开展扶贫生态移民信用贷款,缓解移民户资金短缺⋯⋯群众主动、部门联动、市场拉动,解决搬迁资金难题。
以往的瑶山瑶族乡拉片村地处深山石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深山里的瑶族同胞只能靠种植玉米、红薯简单地维持生计。自2009年开始,荔波实施对拉片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工程。目前已有两千多名群众搬迁,住进别具特色的新型瑶族村寨。村里引入民间资本,实现公司化运作。当地群众除可以参加公司的表演队外,还可以当主持人、解说员、导游、经销旅游纪念品等。在表演之余,妇女做刺绣、民族服装,男人做陀螺售卖,老人也可以卖一些土特产品,收入比在山区时强多了。以“旅游致富”为目标,拉片村经济生活不断有所改善。
小七孔镇的新街村翁吉组早先也是在深山石区,自然环境恶劣。村民们除了种植玉米、养猪外没有其它收入,贫困发生率在50%以上。当地政府对这个村组进行了整体搬迁,最终选择了离小七孔景区西门仅两公里的驾欧安置点,形成了服务景区的集镇。集镇以餐饮和住宿为主要产业,发展迅速。搬迁房是经过专门设计的,第一层可以做餐饮,二、三层可供住宿,以方便有技术、有能力的群众开设农家乐。这就等于给他们发下一把致富的钥匙。
荔波县五眼桥景区竹子林休闲山庄的女主人戴莹玄,也是一个依托全域旅游,从而脱贫自足的例子。她出生于1988年,由于父亲常年有病不能下地干活,家境十分贫困,她和姐姐不到十岁就下地耕作。她学习很努力,考上贵州一所高校,却因为无钱入读,只好万分不情愿地放弃。她成家后,和爱人去深圳打工,工作劳累,收入微薄。孩子放在老家由公婆看管,她常年不能照护。荔波兴起旅游后,她在乡干部代友慧的鼓励下,毅然返乡,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旅游服务、餐饮烹调、客房接待等培训,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并筹借数十万元,盖起一幢楼,和爱人一起开办休闲山庄。2014年6月开始营业,目前年收入18万元左右,家庭经济状况大有好转。除了陆续清偿债务,还购置了一部轿车。孩子送进了县城最好的幼儿园。除了她家,整个村庄也都由旅游带动而逐渐脱贫致富。在说起当年考上大学而不能就读时,她流下伤心的眼泪。而说起今天“不再焦虑”的生活时,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黎以智,53岁,家住荔波小七孔镇。以前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曾到广西南丹矿井挖煤13年,经历了很多苦难。2013年,政府向他发放无息及低息专项贷款15万,加上另行筹措的部分资金,开始在尧花河从事冷水鱼养殖业务。他养殖鲤鱼及花鲢鱼,由于只以煮熟的玉米喂养,加上山洞流出的泉水常年保持在19度,因此鱼肉鲜嫩细腻,主要提供给旅游者食用。现在每年产鱼两万斤左右,纯利可达15万元以上,家里生活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目前,荔波县依托全域旅游已摸索出一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荔波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名片响亮。全县林地面积188695.66公顷(283.04万亩),占国土面积77.6%,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最美十大森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全县大力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通过捆绑各类林业、农业、扶贫项目资金,大力发展经果林,推动农业林业产业化发展。建成樟江蜜柚、茶叶、科技杨梅、血桃、脐橙、刺梨、油茶、无患子等经果林基地1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8.7亿元,山头绿了,群众腰包鼓了。
2017年8月7日,联合国人类、粮食与自然综合景观项目主席、美国“生态农业伙伴”负责人Sara Scherr和西南大学教授李昌晓深入茂兰保护区调研社区林下旅游经济。在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久安村的大山里,当步入深山时考察组发现了大山里有一对用草养殖生态乌骨鸡的布依族青年夫妇——姚首绒和姚稳优。
考察组之后仔细地考察了姚首绒夫妇的养殖基地,大赞他们的精神,并鼓励他们要坚持生态养殖。考察组认为用草养殖是最健康、最生态的,是属于无公害的养殖。
姚首绒,今年36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胸怀梦想的布依族的小伙子。13年前他和妻子姚稳优一起外出打工,在广西的一个矿山里他们拼搏了8年,2012年,不甘于贫穷的姚首绒用几年打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几万块钱,买了500只乌骨鸡,带着妻子离开广西的矿山回家创业。姚首绒刚到家就跑到自己家的林地里搭个小草房,建起了一间简易鸡舍,开始了他的生态养殖事业。
姚稳优告诉《中国周刊》,刚刚开始养鸡时村里还没有通车,山路石多,一到下雨天路特别滑不好走,她每一天都从山外挑东西到山里来养鸡,一挑就是几十斤到上百斤。鸡长大了拿出去卖,经常是凌晨三点起床赶山路到集市去卖,特别辛苦。但是姚首绒是一个敢想、敢干、致富路上敢为先的致富带头人。几年来,通过姚首绒夫妇的辛勤耕耘和劳作,他们的养殖产业日益壮大,当地政府将他的养殖技术进行推广,前来参观学习和取经的群众络绎不绝,茂兰保护区管理局得知姚首绒夫妇在大山里养殖生态乌骨鸡的事情后,非常感动,全体职工干部捐款10万元给姚首绒夫妇修路和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就这样在保护区领导和职工们的支持和关心下,现在基本通路、通电。为了方便学习一些技术,姚首绒还拉了网线买了电脑,在网上开了自己的网店,现在姚首绒的绿壳乌鸡蛋不仅仅在荔波超市里销售,他还把货铺到全国各地。
姚首绒的绿壳蛋鸡,在养殖上非常讲究,他的乌骨鸡是在山上放养,鸡饲料就是草和玉米,鸡蛋味道口感非常好,鸡肉鲜美,入口清香。据姚首绒介绍,现在他的乌骨鸡有5千多只,每一年产鸡蛋20万枚,每一枚绿壳乌鸡蛋在市场上卖两块钱,一年收入40余万元左右。在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姚首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他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按照公司发包、农户饲养、公司包销、利益分享的模式,明年他要大面积尝试绿壳蛋鸡养殖。他要手把手教养鸡户如何构建养殖场,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制定饲料配方、如何把握市场行情等方面知识。争取让贫困户抱团取暖的同时实现精准脱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时期,荔波精心打造绿色产业品牌。如桑蚕、青梅、板蓝根、“瑶山鸡”“佳荣牛”,以及蜜柚、枇杷、血桃等精品特色果蔬,民族药材(铁皮石斛)等;深化“绿色GDP”: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轻工基地(甲良、茂兰等绿色工业园区),解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瑶山瑶族乡红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蜜柚村”,遍处绿树如云。山峰谷地,溪泉岸边,各类果树上挂满了果实,在微风中散出醉人的芳香。红光村通过规模种植蜜柚1000余亩,带动周边近200户村民致富。经果林成为该村农民致富的“金果果”、摇钱树。这里的蜜柚肉厚皮薄、水多味正,远销“两广”等省内外市场,农户每年都有一笔进账,一般能有四五万元收入。在红光村洞干组的“血橙”基地,每年12月底至下年1月初,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一眼看去,金黄的果实压弯了树腰。这片血橙基地约500亩,10年前还是荒山坡。经过一番奋战,荒坡变成果园。现在挂果已经四五年,每亩80株,每株每年收获二三十公斤血橙,亩产纯利润在五六千元。每年,血橙基地还雇用当地农民十几个人打理果园,负责施肥、除草、收果等管理工作,每人每年有近2万元收入,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荔波县大土村位于月亮山东南麓海拔1000米的半山腰。全村近1000人,95%是苗族。受大炼钢铁和刀耕火种的影响,到1990年,土地光秃秃石漠化,山溪干涸断流。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全村年人均吃粮不足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170元,户均断粮半年以上。同时大土村是樟江源头,严重威胁着下游的生态安全。在时任村支书龙贵雄带领下,大土村掀起了生态强村建设热潮,全村近三万亩荒坡划分责任到各家各户,村民用杉树苗植树造林。在几年时间里,大土村建设成为中国苗族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如今大土村已种下了2.9万亩的杉树林,户均拥有森林面积200亩。大土村苗寨建设作为荔波县实施生态旅游扶贫的典型项目,是荔波着力打造的首个原生态苗族“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寨、小康寨示范村寨。成为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特色养生度假及民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苗寨。人们的精神状态改变了,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荔波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近年来,荔波县按照“以农助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思路,将农业采摘与旅游观光体验相结合,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荔波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紧抓生态项目推进落实,大力打造休闲观光型林业,旅游型林业。一是加快兰鼎山森林公园、黄江河湿地公园建设。目前兰鼎山森林公园完成投资3700万元,建成公园北大门服务区、游客中心、景观塔等;黄江河湿地公园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设生态宣教展示步道,文化表演场、公园大门、停车场等。二是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民族生态示范村。全县已建成民族生态旅游示范村20个,其中省级生态乡镇1个(玉屏街道办事处)、省级生态村4个(玉屏街道办事处水利村、拉岜村、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朝阳镇八烂村)。
荔波还努力抓好绿色生态安全食品的供给,利用世界遗产地生态品牌溢出效应做好特色经营。目前,荔波已形成经果林、蔬菜种植、种桑养蚕、茶叶种植、中药材、畜牧养殖的特色农业大健康产业发展布局。
朝阳镇“按照一村一景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产业项目,努力打造集“观光旅游、果蔬种植、特色养殖”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大格局。朝阳农商支行积极融入产业发展新格局中,致力于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资金扶持力度,对辖区内的6个村81个组的村民均有信贷资金支持,有效缓解农户资金短缺问题,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以“农商行+政府+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合作社+贫困户”为合作因子,对辖区内形成规模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合作社优质项目,信贷资金发放及时到位,确保项目发展顺利。板麦村赛莪布依风情湾、岜马村特色种养殖观光体验园、浪波湾异地扶贫搬迁等优质项目,均获得朝阳支行的大力支持,确保了金融扶贫的精准性。
结合朝阳镇土地肥沃适合精品水果种植的本土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牌”生态发展理念,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创新信贷业务品种。大力支持果园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鼓励农户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绿色致富产业等。
政府建园区、园区办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组成合作社、合作社联通市场,这个发展路子就是要让散户单干变成集约经营,规模效应、规范管理、市场安全一揽子解决。
《中国周刊》采访了朝阳镇八烂村村主任覃建东和经果林种植大户陶小勇。这是两位很有精气神的中年人。据他们介绍,全村种植枇杷、蜜柚各有上万亩,板栗林长廊有五公里。本地种植的优质水果很受市场欢迎。政府为鼓励农民生态种植,给予各项优惠,如每个种植户可到信用社贷款5万元,其中一半无息,另一半低息。政府帮助平整山地,使之成为便于种植的梯田;另外无偿发放树苗,平地40株,山地30株。栽树挖坑时,每坑补助6元工费,每株补偿3元复合肥。农工局定期培训防治果木病虫害技术,还请来外地专家指导果树剪枝。
陶小勇以前种水稻,每年收入不过2万元,投入成本高,家里经济困难。现在共种植果木200亩左右,其中枇杷和血桃各80亩,另有板栗40亩。他向农工局租用打药拖拉机,每年租金2千元,远比自己家买合算。农工局还提供电动修剪刀、粘虫灯等果林工具。每当出现新病虫害,农工局会千方百计帮助杀灭。农户第一次去外地考察水果市场,农工局会补助一半路费。通过种植经果林,他现在每年可收入三四十万元。他还在果园养蜂,每年可采100多斤蜂蜜,增加近三万元收入。正常年景,全村经果林总收入可达上千万。他家已盖了新楼,还买了一辆轿车。现在村里没人外出打工了,就在家安心种果树。政府计划实施在山上果林中开辟旅游观光道,以更好利用旅游资源。他笑着说,这样前景就更好了。
正在加紧建设的荔波至王蒙旅游观光公路(果园公路)全长40公里,路基宽度15米,按四级公路标准改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行车道、自行车道、中央绿化带和人行道,途中设服务区、景观台、单车驿站等共9处,项目集交通通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贯穿樟江东岸,连接水春河景区、大小七孔景区、瑶山古寨、沿线美丽乡村及四季花海等重要景源景点。既与区域路网相连接,满足旅游产业带开发建设需要,又可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运行。果园公路是荔波建设慢行通道,打造百里山水画廊,驱动全域旅游,实现“快旅慢游”的有力渠道之一,将充分满足多类的游赏体验,并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
1953年出生的朱明怀老汉,是荔波瑶山瑶族乡高山村支部书记。他很精干,是一位致富能人。他向我们介绍,高山村原处景区,经过生态移民,200多户村民迁移定居到梦柳布衣风情小镇。一开始移民工作非常难做,人们不愿签字,不愿搬离故土。现在移民后的效益显出来了,大家特别的满意。政府秉持“拆一还一”原则,按面积还房,但对面积不足的贫困户,给予政策性优待,每人无偿补助25平方住房。移民每家分到好几百平方米的三层一底楼房,一般自己住顶层,楼下出租给商家从事餐饮住宿业务。由于旅游日趋火爆,房子十分好租,每户年房租收入即有三四十万元。这样,原来的贫困户也由此过上富裕的生活。
站在高处打量梦柳布依风情小镇,只见栋栋布依风格小楼规划整齐,柏油马路串连其间。文化长廊、浮雕栏杆、临溪杨柳,透着丝丝古典园林的风情。这个项目是按照3A级旅游景区进行规划打造,项目紧挨大小七孔游客集散中心,又临近四季花海景区,以形成对大、小七孔景区的有效补充。小镇设计规划由政府主导,从景区扩容专项资金拨款4亿2千万元建造。大集散中心则由荔波旅游集团融资5个亿打造。该项目的建设打造,既实现大小七孔景区扩容提质、封闭管理,又能有效促进瑶山瑶族乡小城镇建设和民族旅游产业开发,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为荔波又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对过去的高山村,朱明怀曾总结十六个字:生态立村,教育立村,经果富村,旅游强村。现在迁居梦柳布依风情小镇,又总结出12个字: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他乐观预计,后面的第二期移民工作会好做得多。
近期,县委县政府正在强力推进和完成月亮湖湿地公园、民族体育活动中心、老荔波古城修复、冰雪水世界主题乐园、智慧旅游集散中心、智慧谷等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一场在全域达成现代旅游模式的革命,首先给本土带来巨变。旅游对于外来者是愉悦及收获,同时带来本地居民的境况改变和精神升华。前景是美妙的,历史正在创造中。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