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卫东
摄影/程斌、梁霁鹏、Okranz、宋晴川、《中国周刊》记者 杨剑坤
支持机构/美境自然
责编/王艳玲
2017年11月8日,《中国周刊》走进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昆仑村渠楠社区保护地。
车子从南宁出发,大约两小时后,转上一条进入渠楠的简易红土路。路面坑洼不平,而且有弯道。路两边的青绿山峰夹峙出一片片谷地。陪同我们的渠楠屯长滕文超说,本地的山都带有一个“岜”字,是由壮语的“山”引伸而来。眼前的叫岜离山,更远些的是岜圆山。
渠楠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常绿,再加上群山环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峰险峻但不高,而且植被葱绿繁茂。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二级保护动物猕猴,还有已观察到的四十几种鸟类。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整,又紧邻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度濒危、中国特有物种——白头叶猴全球种群的12%就生活在渠楠。
从2008年到2010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与广西环保厅、林业厅共同合作,用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尝试建立了14个自然保护小区。2014年,美境自然(全称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对这些社区进行回访,发现有一半小区在项目结束的情况下依然发挥作用。 于是美境自然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及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支持下,同广西林业厅启动第二次合作,探索自然保护小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渠楠是四个新建保护小区试点之一。2014年,经渠楠屯委、社区动员,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递交申请,最终经扶绥县林业局批准成立了保护小区。期间及其后村里和美境自然一起开展了多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渠楠是一个壮族自然村,有居民110户,总人口450人左右,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甘蔗、西瓜、柑橘、玉米等作物。全屯约有旱地3500亩,水田360多亩(原种水稻,后改种甘蔗、玉米等)。几乎家家有水牛和牛车,用来运输甘蔗和农作物。有一家养牛大户,还有两家专业养羊户。近几年甘蔗价格低迷,渠楠村民从甘蔗种植转向柑橘类水果种植。由于人均土地面积较多,渠楠外出务工者较少,农闲时节会有部分村民外出打短工。相比其他社区保护地而言,渠楠屯收入水平相对较好,90%以上的家庭都有楼房,富裕家庭还购置了小轿车。
渠楠保留着壮族的许多文化习俗,如传统的集体议事制度等。村里有神龙庙和土地庙,每逢春节及农历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村人都会前往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农历十一月,屯里会举办丰收节,大家饮酒庆祝。现在仍有老人会唱壮族采茶歌,编竹筐,懂草药,知道如何猎取野生动物等。
渠楠社区保护地的峰丛谷地多被开垦成为农田,但石山上还保存有相对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据村民回忆,社区保护地内的森林曾在1958年被大面积砍伐,但有一些地方如神龙庙周围的林子却从未动过刀斧。屯里有三片祖传的风水林,林中古木沧桑,幽暗阴森,让人敬畏。土地庙和神龙庙位于两片风水林。在村人心目中,风水林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损害。以往破坏风水林或对土地庙、神龙庙不敬,以致遭到报应的故事在村里一直流传。屯里要求承包山场的村民,将山脚部分植满树木,产权归属个人,但永久不得砍伐。这是“风水林”的扩延,客观上给白头叶猴提供了更多食材选择。
推动保护小区的建设和发展
渠楠社区保护地发展的完善,外部机构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张颖溢,美境自然创始人,北京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士和动物学博士。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和灵长类专家,她曾在广西崇左开展白头叶猴的野外研究和保护,在白头叶猴的行为和生态学方面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
美境自然对于渠楠社区保护地项目的良性发展,一直发挥牵针引线式的作用,在社区保护地多次开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本底调查,为社区保护地的成立、日常管理,及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奠定了较好基础。他们不仅是渠楠社区保护地的发起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他们对渠楠的支持主要在社区保护地的能力建设、提高社区自治、推动自然教育和生态农业、帮助对接外部资源和改善政策环境等方面。在自然教育基地建立过程中,他们为渠楠众筹了用于自然教育的球场灯光照明、投影仪、摄像机、望远镜、巡护服等一系列设施和设备,极大改善了自然教育的条件。渠楠成立社区保护地并开展自然教育之后,社区在社会资本、环境资本、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和资金资本等五方面都有提高,尤其社会资本的提高是最明显的。由于社区保护地得到政府认可,并且采用的是自筹、自建、自管理和自受益的方式,所以社区明显得到赋权,社区的内部自我治理能力也明显提高。这不仅仅体现在社区内部集体决策、内部凝聚力、集体认同感、文化归属感、社区自豪感的增强,而且社区与村委、乡政府、县政府、保护区、NGO、企业以及来过社区访问的机构和个人都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社区内部也更加的团结,相互之间更加信任。社区内各群体的能力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
政府支持社区自治NGO协助群众获益
2014年12月,渠楠社区保护地正式得到政府认可,在扶绥县林业局备案并挂牌为保护小区。渠楠社区保护地及可持续发展一直都得到了保护区、县镇政府、美境自然、UNDP GEF SGP等外部机构的大力支持。2015年6月,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助渠楠争取到了扶绥县政府的扶贫资金,帮助渠楠屯清理了村内的池塘,将原来流入池塘内的污水进行了管道处理,岸边道路进行了改善和绿化。池塘的清淤和环境整治,使得村庄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由于这个池塘也是野生白头叶猴在旱季常来饮水的场所,因此水质的改善也有助于对白头叶猴的保护。2017年7月镇政府承诺帮助渠楠修建通往村外的3公里左右的乡村公路,改善渠楠的交通条件,也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渠楠社区保护地良好的管理成效,2016年被广西林业厅列入重点支持的保护小区,得到5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购买望远镜和巡护服等设备。
2014年7月至8月,保护区管理局及其下属的岜盆管理站联合美境自然,多次走访渠楠,了解渠楠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与屯委、护林员和村民代表沟通,建议渠楠按照《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向扶绥县林业局申请成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区还与扶绥县林业局进行了积极沟通,获得了县林业局大力支持。2014年9月至11月,渠楠屯委就成立自然保护小区的事宜先征求了党群议事会十多位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在获一致同意后又在全村进行动员,挨家串户征求意见。11月9日,屯委召开大会,100多位村民代表参加会议,并对成立自然保护小区事宜进行表决,获全票通过。渠楠村民建立社区保护地的目的,是为保护分布在渠楠屯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中分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希望社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世代传承下去,让渠楠发展得更好。
NGO主要帮助和陪伴渠楠社区保护地提高自治和管理能力,帮助其争取外部的支持,协助政府做好监测和评估;深入了解社区的历史、治理架构、审美艺术、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协助社区找寻和建立合适的保护地管理模式,而不是把社区保护地当项目来做。作为外来者,NGO在工作中,了解社区需求,协助社区形成共识。通过宣传、政策、市场、文化恢复等多重手段让社区从保护中获得多重效益,避免只靠金钱激励和动员社区群众。渠楠社区保护地建成自然教育基地并持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志愿巡护队“零破坏”的巡护目标
渠楠屯社区保护地和保护小区成立以后,屯委成立了由四人组成的自然保护小区管理小组,其成员包括屯长1人,副屯长2人及昆仑村委文书1人。管理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内部也有决策机制。管理小组制定了保护小区的村规民约在社区内进行了公示,并在社区的成立仪式、社区会议等多种场合进行了宣传,集体议事时村民无异议。
同时,屯里建起一支由17位年轻人组成的志愿巡护队,其中巡护队长1人,直接向管理小组汇报工作。考虑到渠楠屯的实际需求,屯委还因地制宜让巡护队兼任了整个屯的安全防卫工作,提高了巡护队成员的积极性。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小区的管理中,在日常农业生产中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以及白头叶猴和栖息地的变化。如果见到外来人员擅自进入社区保护地范围内有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村民会进行询问、劝阻并及时报巡护队处理。巡护队若处理不了,则会让兼职护林员进行处理。若已经达到违法的程度,会上报给岜盆保护站来执法处理。一般在破坏还未造成之前,违规行为就能够得到劝阻和制止。
2017年初,巡护队确定了新一年工作计划,以及对白头叶猴的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社区保护地“零破坏”的巡护目标。
在严格的巡护管理下,农田或桉树林侵蚀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现象,近期再没有发生。目前主要的威胁还是外来人员及个别村民上山捕鸟、放置铁夹等捕捉野生动物,以及偷盗观赏性树木如金花茶和紫薇等。巡护队员还发现外来人员会利用阴雨天以及村里大型节日村民不在田间劳作时,乘虚而入进入社区保护地。例如有外来人员因为想取马蜂窝而砍了土地庙周边的几棵树。为吸取教训,巡护队在特定时间加强巡护,管护能力正在日趋成熟。
连接城市儿童与自然的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保护渠楠白头叶猴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也为了重建城市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和情感连接,美境自然采用了在渠楠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方式,让城市的孩子参与自然教育活动,亲身走进保护小区,了解和接触白头叶猴等喀斯特生物、乡村文化以及保护工作,社区居民也自愿参与到自然教育活动中来。社区的代表多次参加各种培训和考察,提高自己在自然教育和生态农业方面的观念意识和能力。
渠楠从成立社区保护地起就开始进行白头叶猴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2015年1月,保护小区刚批准成立,就接待了第一次冬令营。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16个家庭参加了白头叶猴自然之旅。渠楠的许多村民也都直接参与到自然教育活动中,14户村民为此提供住宿和餐饮,儿童青草社则直接参与自然教育课程,巡护队为自然教育提供安全防护和野外解说,妇女文艺队参与课程中与壮族传统文化和生活相关的活动。2016年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村民已经能够参与10%左右的讲解,介绍村庄自然、文化和历史。
截止2017年6月,渠楠的自然教育基地共举办过21次自然教育活动,接待了超过600人次,渠楠通过此活动获得收入19万元,其中大部分为接待户、后勤服务的收入,小部分为村庄提留的社区保护地管理经费,主要用于保护地日常的管理以及社区公共事务。如今渠楠白头叶猴自然体验营和科考营已经成为渠楠自然教育基地很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
开展自然教育后,社区有许多来自大城市的或重要的来访者,这使得全村都对自己的保护地、拥有的白头叶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村庄的传统文化等都产生了自豪感,相互之间也更为团结信任。来渠楠参加过自然教育课程的许多亲子家庭都与渠楠保持着日常的联系。
渠楠社区保护地成立后,白头叶猴种群数量明显增长,栖息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保护小区成立之前,调查确定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9至10群,85只左右。而在2017年的监测中,发现有猴群15群,数量130只以上。居住地附近的几个猴群都有幼崽出生且都存活下来。以前,白头叶猴栖息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农林用地的蚕食以及外来人员偷猎盗树等。社区保护地成立后,土地蚕食现象已完全杜绝,外来违法行为也在减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效益非常显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全村的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从渠楠社区保护地的成立及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社区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自然资本,而且渠楠社区保护地充分利用了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优势,让社区内部的各个利益群体都从中受益。这使得渠楠村民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到白头叶猴的日常保护和监督中。如果渠楠未来能够成功地向生态农业转型,将能更好地可持续利用自身的资源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渠楠白头叶猴保护小区也将管理得更好更持久。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