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成果展 >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创新驱动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11 15:16:34

1.jpg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


本网讯(梅淑娥)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人大代表、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3月10日接受了《中国周刊》的采访,谈了依靠创新驱动,提猪技术水平,推进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参加全国两会,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到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总量稳步攀升,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猪肉消费国,生猪产业发展对保障老百姓猪肉供应,端好“肉盘子”,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养猪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消费水平提升,老百姓不仅满足有肉吃,还要猪肉更好吃。无论从消费者需求,行业持续发展,都需要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养猪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长期主义,向下扎根,从技术元点发力,寻求突破,依靠科技创新,市场端提供物美价廉的猪肉食品;供给端提升生产效率,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坚持绿色发展,助推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生猪产业需要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更高品质猪肉的需要。


2023年全国出栏生猪7.27亿头,当前猪肉供应已经基本有保障。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老百姓不仅满足有肉吃,还要更好吃。面对消费的升级,保障猪肉供应是养猪产业发展的基础, “提供物美价廉的猪肉”,才是行业存在的价值。养猪产业需要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做更物美价廉的产品,用更多的科技手段,把猪养得更好,让行业成本降下来,猪肉价格就降下来了;同时不断提升品质标准,以满足千家万户的消费需求。


——养猪从数量→质量阶段,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养猪持续发展。


中国的养猪行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数量增长阶段,养猪有高利润,资本驱动集约化快速增长。第二阶段:质量提升阶段,养猪数量已经充足,养猪低利润。要靠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第三阶段:价值创造阶段,行业成熟,技术水平趋同,养猪微利,要靠产业链精细管理。


当前养猪已经进入了质量提升阶段。2019年,非洲猪瘟带来生猪产能短缺,生猪价格突破历史高位,养猪出现超额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在资本巨大推力下生猪产能快速恢复。2021年末,全国生猪行业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已恢复至非洲猪瘟发生前的水平,生猪价格持续走低,行业整体进入“猪周期”低谷,猪价持续低迷。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向质进发,从原来的数量要效益变成向质量要效益,从原来的投资拉动变为靠创新驱动。


深挖每头猪的生长潜力,我们发现每头猪还有600元空间,行业有4000亿空间,这是所有养猪人的机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牧原通过创新2023年挖潜了139元。牧原实践感悟是:猪周期谁也回避不了,只有坚定不移做创新,把养猪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就不怕猪周期,养猪才能持续发展。


——对标国际先进仍有差距,需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养猪强国。


对标全球养猪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丹麦,我国养猪水平,在产仔数、日增重、料比、成活率、产肉量、养殖成本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比如料比,当前国内生猪平均育肥料比3.0,如果实现丹麦2.52的料比(按照每年7亿头猪的产能计算),每年能节省4000万吨饲料。按照亩产500公斤粮食计算,相当于节省8000万亩土地。


秦英林代表说,差距就是机会,是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的目标。他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主义,以创新为基。他以实践为例子讲了牧原养猪30年发展体会:养猪虽然很传统,但技术很前沿,迈入新时代,创新无极限。养猪进入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新路,不能走老路,要变投资拉动为创新驱动,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产品,才能开启更大的发展空间。


种猪育种方面:坚持自主育种,价值育种,创新了育种二元轮回杂交体系,做到肉猪价供应种猪,供种能力全球第一。摆脱对进口种猪的依赖,18年以来为行业提供150万头种猪,为国家生猪产能恢复,猪肉稳定供应贡献了一份力量。


饲料营养方面:研发出低豆日粮。2023年,牧原饲料中豆粕用量降至5.7%。2021年开始向行业公开了低豆日粮配方技术,带动全行业减豆。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推动下,养猪豆粕用量逐步下降至13%。此外,牧原联合西湖大学研究合成生物替代豆粕技术有重大突破,目前已产业化落地。这一创新未来将能带动上百万吨其他氨基酸的应用;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消耗,节省1.5亿亩大豆种植土地,能够摆脱养猪对大豆的依赖,解放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净化方面:牧原成立兽医研究院致力于疫病净化,10000余人兽医团队,近五年累计投入48亿元,猪病检测投入11亿元,建立覆盖与猪相关疾病的“天网工程”,支撑养猪效率提升。目前牧原平均日增重接近美国水平;标杆成绩1137g,超过丹麦水平。


此外,牧原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养猪可持续。


节水:运用智能饲喂、智能喷淋等系统,实现用水精准控制。污水净化回用技术,用水量较行业减少1/3;


节气:创新智能环控系统,精准管理空气供应量。每头猪空气用量是行业水平的1/3。


除臭:创新空气过滤猪舍,臭气处理达99.9%,灭菌率99%以上,养猪不扰民,和谐发展。


碳减排:无供热猪舍,无燃煤燃气,生产一公斤猪肉排放碳0.715公斤,是全球的1/3;是全国的1/4。


种养循环: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经济体。推行粪肥资源化利用,覆盖农田452万亩,减少化肥14.68万吨,2023年助农增收352.27元/亩,合计增收14.82亿元。相当于牧原每出栏一头猪贡献2元钱。

 

当前养猪主要面临的挑战疫病多,风险大,技术难度大,技术研发投入高,见效时间长,需要长期主义,投入精力、财力、人力持续不断做创新。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建议:


1、坚定不移加大技术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向下扎根,从技术元点出发,寻求突破,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养猪技术水平,助推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2、坚定不移推进疫病净化,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共建无疫区,打造高健康猪群,提高养猪生产效率,节约资源,生产高品质猪肉。


3、支持、推进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推进豆粕减量替代,增强粮食安全保障。


4、坚持绿色发展。养殖场粪肥资源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充分结合,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5、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以产业问题、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杨文博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