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成果展 >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0 18:05:01

图片1.png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


3月9日(中国周刊 梅淑娥)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稳定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接受了本刊的连线采访,谈了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议和对于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看法。


秦英林代表说,近年来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情况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产业暴露了短板和问题,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快速下降,产能明显下滑。2019年以来,针对生猪产能严重下滑、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等严峻形势,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逐步将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2021年末,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已经恢复至非洲猪瘟发生前的水平,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已经进入猪周期低谷,同时叠加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养殖行业陷入全面亏损,我国养殖行业要从养殖大国往养殖强国迈进,生猪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说,当前,生猪稳产保供的基础仍不牢固:我国生猪种业大而不强,种猪性能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育种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生猪养殖整体成本增加;疫病净化技术、生物安全水平仍需提升,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以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不断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构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情况,秦英林代表提出五个方面建议:


一、加快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种猪育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生猪种业创新体系。鼓励行业和企业更新育种理念,引导生猪育种企业根据中国市场需求,科学定义育种目标、选择指数和育种方案,坚持培育更适合在中国环境下生产的品种或品系。


2、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加强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3、国家层面系统谋划,整合种猪企业,构建种猪大数据平台。依托物联网、云平台和智能化等最新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撑生猪产业发展,监测种业发展动态,逐步完善优质种猪评价体系。


二、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应用,缓解原粮价格上涨带来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持续上升的局面。


推行低蛋白日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减少豆粕消耗量,降低大豆进口量;同时减少氮排放,减轻环保压力,促进养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引导饲料配方多元化,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从而降低豆粕使用量和大豆进口量。


三、加快生猪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养猪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用智能化养猪新模式,推进养猪业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于生猪行业来说,猪周期四年周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猪周期,需要鼓励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最终实现降低成本。


四、推进生猪疾病净化,提升行业养殖水平。


我国生猪养殖布局集中且以中小养殖户为主,中小养殖户生物安全基础差、防控意识落后,防控设施简单,无法有效防控疫病疫情。一旦养殖集中区内一家养殖户发病,疫情通过蚊蝇、老鼠、拉猪车等载体快速传播,在大环境被污染的背景下,区域疫情很难防控,导致疫情大面积爆发,区域内养殖企业也深受其害,产能大幅下滑。


2018年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暴露出我国养殖短板,在没有非洲猪瘟疫苗的背景下,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唯一途径。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在国内定殖,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尝试,行业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积累了防控经验,生猪产能也已恢复到非瘟前的水平。疫病的反复发生仍然是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风险,推进生猪疾病净化势在必行。


五、加大对养殖产区的支持力度,建立产销区补贴的长效机制,稳定生猪生产。


建立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不仅能够保证销区生猪供给,还能激发生猪产区政府的积极性,重点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产区政府通过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真正实现把产区资源变优势,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带动产区经济发展。


1、鼓励生猪主销省份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


2、发挥生猪调出大县支撑保障作用,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支持力度,增加奖励资金规模,优化生猪调出大县动态调整机制,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游洋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