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览 > 

以新促质 回答新时代“发展之问”

发布时间:2024-06-03 10:40:43|作者:吴沛新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


产业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形成发展新优势。


从“高质量发展”到“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源源不断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在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和突破技术的应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及医疗服务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领域。


从“高质量发展”到“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在一脉相承中层层递进。目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在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新质生产力则更侧重于通过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健康产业生产力的质态提升,这个质态包括健康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健康产业链的深度优化和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主要路径,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生物制造领域成为未来发展新引擎


当前全球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轮变革以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为主导,正在逐步打破原有国际分工模式,重塑国家竞争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随着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的持续活跃,以及合成生物、基因编辑等底层工具和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生物制造行业正迅速崛起,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生物制造是将生命体作为生产介质,利用基因编辑、细胞疗法、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将生物质原料转化为生物产品的过程。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生物制造呈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也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生物制造具备循环经济、技术融合、生产革新等显著特点,不仅赋能于医药、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还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将重塑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新格局,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构建高效能未来产业。


目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发展现状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深度挖掘生物制造潜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一是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设立生物制造专门产业基金,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信贷、社会资本等投入,强化产业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工程化难题,降低生产成本,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业,拓展应用领域,带动全行业快速发展。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针对生物制造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等,进行前瞻性科研布局,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规划建设若干全国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提高科技资源供给,突破底层关键技术。


三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设立生物制造新产品新技术先行示范区、生物制造产业园区、区域性生物制造联盟,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群的硬件支撑能力,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推动产学研合作,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四是优化政策生态。创新产品安全性评价与审批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优惠补贴和免税等政策,加快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以生物制造领域为试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生产要素活力,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


促进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


先进医疗设备为维护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高端智能医疗设备集成了多学科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瞄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等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的任务部署。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医疗领域积极探索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医用机器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疗设备管理、智慧医院、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等场景的任务,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趋势良好,正处于由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


一是采取新型举国体制,顶层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实施“政产学研用”一体的“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创新和产业化专项”。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突破系列基础、核心与关键技术,前瞻布局产业体系,在芯片、关键部件、操作系统和云数据平台等领域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闭环,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临床应用示范基地。


二是养募结合,壮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实施“本科+博士”一体化的“医+理、工、数、信、智”复合人才交叉培养项目,在985、211院校内遴选联合培养试点院校,单列博士招生计划,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三是加快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循环,加速产业链全球布局,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建立高端制造业出海服务企业(基地)清单,为医疗设备海外临床研究、生产与上市提供服务。积极与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监管部门沟通,提升其对我国医疗设备监管制度和标准的认可。


四是完善创新应用配套政策。创新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市场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和医疗机构自主定价机制,提高首台(套)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医保报销比例。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协作,发挥商保补充机制作用,提高高端智能医疗设备的临床可及性,同时,从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方面出台相应激励政策。设立研究专项,开展临床比较与评价研究,为设备功能优化升级提供真实世界数据和临床反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回答的“发展之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挖生物制造领域潜力,促进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有助于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加快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持续提供动力。



微信截图_20240603104011.jpg

吴沛新,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