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融 > 

推动风险化解,助力小微企业,加码绿色金融——金融服务将更精准有效

发布时间:2022-01-04 11:39:11|来源:新华网


  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举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了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


  助力房地产行业化解风险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房地产企业间的项目并购是房地产行业化解风险、实现出清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备受关注。邹澜介绍,为了充分发挥项目并购在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强调市场化、法治化风险化解原则,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了这样一份文件。这份文件从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并购融资顾问服务、提高兼并收购服务效率、做好风险管理等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效率,为并购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助力化解风险、促进行业出清。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从近几年的数据看,现有的10万余家房企中每年都会有将近500家的企业进入司法破产重整,这是行业优胜劣汰、实现出清的重要方式。”邹澜表示,对于已经出险和资金周转困难的房企集团持有的优质项目子公司股权或资产,不少行业内的优质民营、国有企业是有购买意愿的,这也就相应产生了专门的合理融资服务需求。


  邹澜强调,从长远看,通过并购等市场化方式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高负债企业集团资产、负债双瘦身的同时保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市场各主体更加重视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利于形成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直达工具转换利好小微企业


  “今年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两项直达工具的转换工作。”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发布会上介绍,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时间为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从2022年起,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


  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转换为常态化工具,将如何影响小微企业?孙国峰表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来,有效发挥了杠杆撬动作用,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正向激励,有力促进了稳企业、保就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提供了189亿元激励资金,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对2万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撬动全国银行业机构对15.1万亿元贷款延期。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3175亿元低成本资金,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8794亿元,撬动全国银行业机构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9.6万亿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转换后的市场化工具将继续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推动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两项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有利于金融机构与客户市场化自主协商延续到期贷款,同时积极挖掘新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增强持续服务能力,促进普惠小微贷款进一步增量、降价、扩面。”孙国峰说。


  支持“双碳”专项工具落地


  在发布会上,孙国峰还介绍了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工具的落地情况。


  2021年11月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工具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都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相关领域内的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人民银行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比例是60%,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支持比例为100%,利率均为1.75%。


  “目前两个工具已经顺利落地。”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后续人民银行将继续用好这两个工具,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放绿色低碳领域,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下一步,金融部门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顶层设计,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二是推动标准研制,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三是强化信息披露,开展金融机构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提升金融系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更好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定价作用,以更加市场化的方法实现碳减排。 (记者 陈果静)

责任编辑:游洋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