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陕西汉阴县:产业扶贫"三个一" 催生带贫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0-01-15 1:38:09

——汉阴县“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涂德平 通讯员:蒋孝军)

汉阴县地处陕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全县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41个村,总人口31.3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共有贫困村7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3285户67718人。经过三年努力,全县还有未脱贫人口11036户25123人,贫困发生率9.02%。2019年脱贫退出9479户21880人,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还剩未脱贫户1499户3183人。为持续解决稳脱贫、防返贫问题,筑牢乡村振兴根基,该县探索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有效破解了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带贫益贫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组织

围绕破解单打独斗增收难、合作组织空壳化、带贫效益不明显问题,通过动员贫困户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社,明确主体责任,力促产业扶贫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

一是强化支部引领。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扶贫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动员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社等方式加入产业专业合作社,指导合作社整合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要素,促使合作社与贫困户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了土地资源由分散到集中、发展资金由零散到整合、贫困群众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二是组建合作组织。在拟定合作社章程的基础上,召集辖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有意愿的非贫困户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合作社章程,选举法定机构,完成工商登记,促进规范运转。目前,全县已成立“三个一”产业专业合作社136个,入社贫困群众达1.4万余户,基本实现在册贫困户全覆盖。

三是规范内设机构。在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中,随着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规模相应成立生产发展部、物资供应部、财务管理部、技术服务部、加工营销部等内设生产经营组织,通过分工分业、明确专人专责,进一步提高产业合作社的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推动合作社产业和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四是明确产业带头人。从村两委班子、能人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推选责任心、事业心强,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合作社职业经理(产业带头)人,明确产业带头人最低入社资金及责任和义务,建立产业带头人与合作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使产业带头人能够真正用心投入到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确保合作社产业发展到位,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及集体增利效果明显。

二、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

围绕破解产业发展短小散、集体经济壮大难和低能弱能失能户脱贫不稳、增收无门等问题,以各村(社区)为阵地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构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硬支撑。

一是择优选定特色产业。按照“科学定位、民主决策、市场导向”的原则,依托各村(社区)现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合历史传统并综合分析产业效益、技术普及、市场开拓、群众认同等因素,在进行专家咨询、市场调研、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召开社员大会,民主决策选定合作社适宜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南茶北果(桑)川道菜”布局,今年各合作社自主选择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蔬菜等其中一项主导产业。

二是科学确定发展规模。按照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的目标,结合本村贫困户数总量,倒算产业发展规模,不盲目扩大或缩小。规模确定后,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完成生产种植,既保证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又有效避免产业发展短小散。

三是构建镇园产业联盟。在市场销售方面依托镇园产业联盟,深化镇村产业合作社与园区涉农企业的合作,镇村产业合作社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种植基地问题,园区涉农企业重点解决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问题,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保价收购,建立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电商销售等产销对接关系,确保销得出、卖得好,实现了分工分业、合作共赢。目前,全县已通过镇园产业联盟对接产业主体86个,落实产业项目226个。

三、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

围绕破解产业发展缺资金、低能弱能失能户奖补不均、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差等问题,通过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在点上精准奖补到户,在面上政策扶持到社,在内部密切利益联结,真正让贫困户“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

一是资金奖补到户,确保产业发展有资金。统筹整合县级各类产业扶贫资金,按照贫困户户均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落实产业奖补资金,引导贫困户将产业奖补资金以股金形式入股合作社,非贫困户以自有资金带资入社,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2019年全县群众累计入社资金7820.03万元。同时,按照“社财镇管”方式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流程,确保了产业发展有本钱、资金使用有监管。

二是政策扶持到社,确保主导产业能壮大。县上出台了《汉阴县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三大产业促农民持续增收奖补办法》,鼓励引导各合作社按照“南茶北果(桑)川道菜”布局本社的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36个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整理备耕4.4万亩、完成种植4.35万亩,其中,完成茶叶种植18939亩、蚕桑10064亩、猕猴桃2778亩、果蔬7992亩,中药材等3700亩,为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动产业振兴赋予了强劲动能。

三是密切利益联结,确保群众增收可持续。全面推行“党支部+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模式,在完成产业建设统一划地到户后,采取分工分业、委托代管、返租倒包、务工取酬等多种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就近务农挣薪金、分工合作增效益、入股经营得利润,确保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既拓宽了增收渠道,又激发了内生动力,有效避免了“一股了之”“一分了之”“养懒汉”等现象,实现了产业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多赢目标。 (作者:涂德平 通讯员:蒋孝军)


来源:世界之声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