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新时代写意者仇立权

发布时间:2019-11-25 8:22:37

2019年11月,北京,九色菊堂。

仇立权刚刚完成他的速写练习,作为当代大写意的先锋人物和人民日报特约插画师,仇立权有个习惯,那就是坚持学习与练习,每年仅练习稿就超过6000多张,数十年来,累计超过10万余张。

道德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仇立权的画非常具有传神的特色,特别是人物神情,除了坚持不缀的练习,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融入,这也正是中国哲学形而上思想的具体表现。

文化坚定者    

刚完成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展出的仇立权,近日访客络绎不绝,皆慕名而来,邀他到各地进行文化和反腐题材的教育展览。

而这次在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展出的“学习用典水墨丹青”系列,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学习用典水墨丹青”系列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其另一力作——《和珅》古装反腐系列作品,借古喻今、寓教于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系以和珅的贪腐行为做契入点,将“以时代为魂,立写意之骨”的显著特色镌刻其中。自2015年5月在北京恭王府展出后,深受好评,多次受到各级政府、高校的邀请展览。

业界点评仇立权的作品为:发于性情,成于自然,润泽于读书、得文、求理,每悟有心得,读有所感,必题之于画。

(《和珅》古装反腐系列作品)

不过,生活中的仇立权,十分安静,平日的接待应酬,也常常独善其身,多由夫人王雪艳代劳。只有每与人谈画论艺时,仇立权内里的精神便会迅速糅合进意识之中,变得豁达而放逸。而他对艺术的执着和那种感染力,就仿佛一片春茶,看起来如此纤弱,但放入杯中,与水融合,清香顿生。

仇立权就是这样的一股清流。

艺术传承者

在艺术的求索之路上,仇立权选择了“大写意”,这是心性的选择,也是明悟了绘画历史的选择。

仇立权告诉记者,写意是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核心与灵魂,伫立世界艺术的极致和峰巅。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讲求“悟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举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无不表达中国人对“意”的追求,是付诸语言和思维的结晶,而这同样是国画“大写意”的源头活水。

除了数十年如一日的笔绘不缀坚持读书也是仇立权每天的必修课,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均能信手拈来。仇立权说,他始终相信,艺术是一种传承,需要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笔要有骨,更要有魂,而思想为魂,只有不断的学习、沉淀,才能为艺术方赋予真正的灵魂。

或许,这正是仇立权必须人物栩栩如生的原因之一。

着时代之眼观物,绘写意笔墨言事,仇立权把时代篇章沉浸画面,顺天地而行事,胸怀博大而又格调清新,所得创制自非一般。

“十年磨一剑,横空莽昆仑”, 仇立权说常,“大写意”是一种体验生命的全过程,包含天地社会内容的纵横观照。就像一粒种子深埋地里,当具备形成生命一切因素偶合到一起,就需在浓缩得很短的时间内一挥而就,这便是作品诞生的绝佳时机,大写意的终极追求莫过于此。

而这个过程,对作者来说,要想表现深刻个性,绝非一日之功,是才华,心血,情感的高度凝结,没有长期实践、修养和研究体验,终难以实现。同样也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挣脱普通匠人只懂笔墨重复仿制的桎梏。

每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要表达的境界。但如果只是自己的境界,一种独特的样式,没有高度的话,便不能以此谓之,因为境界牵扯到高度;而仅有高度没有独特样式,同样无法单独构成,那仅为临摹。这或许要倾其一生,才能创造出新的“程式”。

仇立权认为,“大写意”并非物质,而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精神存在。如果把它说一种实在,那就成为一种形而下的画法,是器层面的一个画种、材料和方式而已。

清气满乾坤

事实上,大写意也是一种观念,既有象又不限于具象,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从而进入一种自由状态。仇立权说,具体到某一个画家,是会随情绪与画外因素的影响,甚至随天气的变化,而表现出一种不同的精神状态。

仇立权应乎传统国画的基本规则,所谓“立象以尽意”,由工笔的状物到写意表现,气质到画法,无不重视笔墨的运用和精微表达,望重空间安插,实现气韵生动的寻求。

仇立权用一幅幅佳作,回应着陈秋影先生,为其工作室提“九色菊堂”之名的期许,“绘世间颜色,着时代坚贞,传承不息”。恰如《学习用典水墨丹青》系列作品,从理论到实践,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其赋予现代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精神面貌,进而更具包容性,历久弥新。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创作精品,不仅体现在作者的才华迸发上,也体现在坚持创作、反复打磨的过程中。仇立权从传统中走来,“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多年的反复锤炼,让他在作画时闭目犹在眼前,提笔如在手底, 才思奔涌,笔墨若神。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艺术之手捕捉社会变迁脉搏,为时代画像、明德。仇立权坚守正大气象、画道正音,把社会清高正直寄寓其中,将人民立场、人民观点、人民情怀丰赡于艺术画廊之上,铸就属于这个新时代的文艺高峰,这不仅是仇立权所追求的道,也是新时代的大气象、大境界所在。(记者刘波)


来源:北国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