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造车育人两不误:吉利式产教融合在夯实"中国质造"根基

发布时间:2019-09-25 2:00:43

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教融合”也成了教育跟实业交会地带的高频词。但产教究竟该怎样深度融合?“中国制造新名片”吉利集团的企业办学史,就提供了范本。

9月24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北京吉利学院2019年开学典礼上说到,“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既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向往,也是因地制宜,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也让吉利“匠心造车”的另一面——“深耕教育”,再度受到媒体聚焦。

在很多人看来,吉利的基本“人设”就是车企,毕竟其“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的Title就摆在那。但事实上,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据报道,自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起,吉利就倾情教育,22年来陆续创办了包括北京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在内的8所学校,为我国汽车工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吉利坚持办学,起于树人育才的初心、成于责任与情怀,最终种下善因结出善果,实现了造车育人两不误。

就办学质量而言,2000年创办的北京吉利学院作为民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荣衔无数,三亚学院已成海南创办最早的本科院校,连续四年跃居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行榜第二位,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则是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生院……拥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也成了吉利的一大特色;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这些学校显著的产教协同特征,本就跟市场需求高度契合,产出的大量技能人才也填补了制造业的人才缺口。

立足长远看,吉利在教育方面的前瞻性探路与执着投入,既给产教融合发展带来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是在夯实“中国质造”的根基。

这几年,国家层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明确要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通过支持性举措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而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也成了基本趋势。这也跟近些年着力推动的产教融合呈和鸣呼应之势。

扶持鼓励企业跟社会力量办学,瞄准的也是打破当下产教融合实践面临的瓶颈:在以往,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供需对接的重要路径,对培养高层次技工不乏意义,但也存在很多先天不足,如产学研的话语体系隔膜与集成化壁垒,对产业价值链认知差异带来的供需错位等。此前,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谈到产教融合发展时就曾表示,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等。

而以吉利为代表的企业早在20多年前就积极探路,针对人才和技术痛点,探索出了“订单教育”的新路子,其教育教育还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入最前沿的工业技术。到头来,其效果也很显著:“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在需求导向和产教并举、校企一体的新模式下,它们培育出大量跟社会需求适配度极高的人才,也为大面上的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提供了参照。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吉利式产教融合更是在夯实“中国质造”的根基。毕竟,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消费升级与制造业转型“比翼齐飞”,已成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二者也互为动力。就眼下看,我国消费结构升级轨迹正从以新消费领域横向拓展为主导,转变为以既有消费领域的纵向升级为新特征,但供给侧与需求结构升级还不完全适应的“症结”,也需要正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就是针对该问题靶向施治的良方。

供给侧改革需要要素新供给,向全要素的提高要新的生产力。而涵养劳动者技能,增加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弘扬工匠精神,正是提高要素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路径。

揆诸现实,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两张皮”窠臼,已成新形势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掣肘。有些企业一年可以花数亿用在购置设备乃至广告上,却不肯拿出几十上百万元培养能工巧匠。

在此语境中,吉利对教育事业不懈投入,致力于为汽车等工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顺应了劳动力成本递减形势下的人才红利之需,也有助于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跟层次质量,撬动“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阶上移。中国制造企业要跳出“微笑曲线”底端的境遇,实现制造业四种序贯式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还得像吉利这样在“育人”上多下功夫。

正如李书福所说,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力,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品质控制、成本优化、服务体贴,所有这一切的核心是人。培育出更多高层次技能人才和工匠,也能培育出自身在质量、技术、品牌、标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继而夯实“中国质造”的根基。

说到底,以企业办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用以教促产、以产养教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涵养更多工匠,是“中国质造”的刚需。就此看,吉利式产教融合显然也多多益善。


来源:华夏小康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