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2020-05-23 9:31:39 来源:人民网

作为撑起我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其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些民营企业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而停滞不前。

“像华为这种重视科研的企业太少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有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有“拿来主义”思想,把国外的技术直接拿来用,如开源的深度学习算法程序等。但如果不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不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则有可能造成关键技术研究环节薄弱,极易被国外“卡脖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也认为,“我国在科技上取得众多成果,但在基础研究领域却仍存在短板。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技术创新。”

由于技术缺失引发的“卡脖子”问题不胜枚举,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已经面临不可持续的困难,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的环境,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高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加速机制。这将为民营经济的新发展指明方向。科技是民营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该如何突破困局呢?基础研究、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缺一不可。

易建强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的技术开发。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都有责任潜心进行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不是“拿来主义”。但仅凭企业还远远不够,如何激发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创新热情,让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是关键。

“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科研产出也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我们的质量和创新能力还没有变成世界第一,这必须下大力气改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提到。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内部的科研环境有待改善,整体科研体制还需创新升级。易建强建议,国家应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者科研环境,比如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让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才能出成绩。

当实现科技创新后,科技成果转化便成为了科技驱动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动研究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并赋予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专项研究计划的任务,打通企业、科研协同发展渠道,在产业转型中强化科技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更离不开机制体制的创新。潘建伟建议,“在国家政策层面建立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将最优资本和最新技术等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优化配置,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直接投入,制定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在若干重大领域建立起国家层面的系统性布局,通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到工程化与产业化的一体化顶层设计,形成攻关合力。”


编辑:张馨洁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