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中国丝绸勾勒丝路画卷

2020-09-29 11:40:32 来源:光明网

  作者:窦瀚洋

  西子湖畔,玉皇山中,竹树交翠间,一座设计感十足的建筑惹人注目,这就是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1992年在“丝绸之府”杭州建成开放,集纺织服饰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和创新于一体,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专题博物馆,也是海内外观众感受丝绸文化、了解丝绸历史的“打卡目的地”。

  汉晋时期“恩泽”锦

  清代外销白缎地彩绣人物伞

  清代红地刺绣花卉旗服。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展示丝绸文化

  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小桥流水、桑园染草的景观让人领略到秀美的江南蚕乡风情。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占四分之一,由五大主题基本陈列和临时展厅组成。博物馆馆藏近7万件,涵盖了以丝织品为主的各类纺织品,不仅有服装,还有鞋帽、小件衣饰、生活用品、面料等。“从古到今,人们穿的、用的,只要涉及纺织品,馆内大抵都有收藏。”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

  丝路馆的“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诉说着中国丝绸5000余年光辉历程以及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的故事。在这里,可以看到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200年的家蚕丝丝线。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湖州,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绸片、丝带、丝线等,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绸产品,说明距今4400年-4200年的长江流域已有养蚕、缫丝、织绸技术。

  非遗馆里,“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丰富内涵,包括蚕桑、民俗、制丝、印染、刺绣、织造等方面。

  来到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几名参观者正在透过玻璃窗观看文物修复的过程。深埋地下千百年的丝绸文物,受到病菌、微生物、潮湿等因素影响,出土时大多残破糟朽。经过修复师“妙手回春”,才能呈现出原来的形态和光彩。修复展示馆一楼用于纺织品信息提取、修复、研究等,二楼向观众展示修复之后的纺织品文物。

  漫步时装馆,“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和“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服装演变历程和17-20世纪欧美服装的发展轨迹、时代特征、服饰风格等。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设有女红传习馆,观众可以体验织、染、绣、编等互动项目。新猷资料馆展示现代纺织面料样本、珍贵纺织人物档案和纺织科研相关报刊书籍、音像资料等,并能提供借阅服务。

  感受丝绸之美

  中国是世界丝绸发源地,源远流长的中国丝绸文化,书写了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东西方串联,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出卓越贡献。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基本陈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按历史顺序分为8个单元,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衣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的官营织造产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织物等,还原了不同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图景。

  在“周律汉韵”单元,可以看到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制品。这是一件小巧的织锦护膊,在青地上织出云气纹、鸟兽纹、代表日月的圆形纹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纹饰具有鲜明的汉代特征。原件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尼雅遗址为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是当时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复制品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制作,使用了根据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提花机模型复原的织机,真正做到了“汉机织汉锦”。

  北朝时期的莲花狮象纹锦体现了波斯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狮子是波斯艺术常见题材,但在当时的中国还非常罕见,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波斯织物在中原流行开来。这幅织锦图案中,狮子翘着尾巴,吐着舌头,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种外来动物的想象。在图案空隙处,还织有“大吉”“王”“宜”等文字,这是汉地织锦常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吉祥美好的祝愿。

  唐代立狮宝花纹锦图案极为华丽,是当时流行的“陵阳公样”。织锦以大窠花卉为环,环中是一只站立的狮子,环外是繁茂的花卉纹。这种花卉环中的动物纹样由唐初陵阳郡开国公窦师纶所创,是将西域传入的团窠联珠动物纹样与中国审美的花卉纹样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陵阳公样”。此件织锦采用的是辽式纬锦,显然是唐代晚期的织造技术特点,其纹样带有自由的写实风格,是“陵阳公样”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

  15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打通了丝绸由中国直接传入欧美的通道。17-18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愈渐频繁,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带有浓郁东方风情的中国丝织品深受欧洲贵族青睐。展厅里呈现了清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的丝绸产品,白缎地彩绣人物伞是其中的精品。这把阳伞为19世纪60-70年代所制,用料极其奢侈,以象牙为伞柄,五色网格丝线流苏为边饰,白缎地刺绣为伞面。伞骨将伞面分割成8块,每块自成画面,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亭台楼阁、戏曲和神话故事等。伞顶装饰有象牙人物圆雕,是高鼻梁、白皮肤的西洋女子形象。这种中西合璧、个性鲜明的设计图案正是当时中国外销欧洲商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这把伞可以说是清代广绣技艺的集大成者。”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研究馆员金琳告诉记者,广绣色彩对比度较强,从其伞面以蓝、黄、红等饱和色彩为主色调,且绣面布局繁而不乱来看,这把绸伞应是从广州出口欧洲的广绣作品。

  紧扣时尚风潮

  作为一座研究型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先后建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本馆藏品和世界各地纺织品文物进行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

  今年8月开幕的“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中,一件出土于慈禧定东陵地宫的陀罗尼经被备受关注。经被独幅织造,长2.9米,宽2.75米,因其用料之精、幅面之大、工艺之善而极为珍贵,同时也十分考验修复技术。“陀罗尼经被出土时被裱过,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裱’,生怕一揭开经被就碎了。”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王淑娟说。由于经被体量庞大,修复工作需要“慢工出细活”,只能由修复师轮流上阵,历时8年才完成修复。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与世界知名纺织品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在人员、项目、展览、出版等领域积极合作,发起并成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丝绸学院”。“我们已初步构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关于丝绸与纺织品文化的国际合作专业网络。”赵丰说。

  这几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越办越“年轻”,为迎合不同年龄观众的需求而不断创新。从2011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举办年度时尚回顾展,回顾中国当年时尚事件,展示当代纺织服装时尚元素,同时收集设计大师的服装和服饰企业的精品面料。“希望能从中找到博物馆与时尚‘对话’的结合点。”赵丰介绍,这项工作已持续了10年之久,2021年将举办“十年时尚回顾”大展。

  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合作,引进该馆“克里斯汀·迪奥”展。今年又引进新的西方时装展“巴黎世家:型风塑尚”,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除此之外,博物馆还与当代时尚潮流结合,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纤维艺术主题户外展,还有国丝汉服节和全球旗袍日。”赵丰说,“我们已经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未来将继续努力,把中国丝绸博物馆打造成一座研究型、国际化、全链式、时尚范的‘国字头’博物馆。”(窦瀚洋)

  原标题: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勾勒丝路画卷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