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用立体思维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25 9:33:22|作者:孙太利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许多市场主体和企业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危中有机,唯变局中开新局,方可行稳致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作出了“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体现了中央因势而变的务实之举和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这是特殊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鼓励企业家要以恒心办恒业,勉励企业家为国担当、为国分忧,讲话聚焦突出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极具实效性和指导性,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深远意义。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党中央的一系列举措深刻展现了保护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坚定意志,为各类市场主体注入了巨大信心,为中国经济逆势飞扬增添强大动力。

作为企业家,我们将充分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风向、确定目标、坚定信心、创新发展、爱国敬业、勇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助推中国经济创造发展新奇迹。

2a5866a355fb160de13241b60a24d81.jpg

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太利


市场主体是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形成庞大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力量。使市场主体保持充盈的活力和坚强的韧性,更好地发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双向发力,用立体思维推动市场主体抓住发展机遇、释放发展潜能,为形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为此建议:

精准发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一是号召企业家多维度寻找创新契机,结合十四五规划发展导向制定企业发展新战略,引领企业家落实项目定位化,提高管理标准化,创新产业差异化。厚植企业家精神土壤,壮大企业家群体,点燃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诚信建设,以更加坚定的信用建设、更加有效的法律手段,坚决保护好诚信者的合法权益,让诚信者、守法者赢天下。诚信经济社会的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诚信者、诚信企业,诚信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诚信者需要被尊重、被敬畏。三是鼓励企业家以终为始、以始为终,注重科技创新,实现科研成果领先应用化。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着力攻克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瓶颈,高效高质发展内循环。

精准施策与企业应用相对接。一是各级政府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与完善要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企统一结合,强化落实企业家献策通道,鼓励各类企业以各种方式为政策制定积极建言,切实把企业家智慧、个体户期盼等充分吸收,增强政策系统性、可操作,并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化管理和监督,实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让惠企政策真正实现转化与应用。二是民营企业组织建设要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有效化,引导企业在规模、环境、装备、产品质量等方面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构建系统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挖掘企业经营潜力,营造激励企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健全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补偿救济机制,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为民营企业提供无限生长的空间。

“亲清”并重,助企纾困。一是服务下沉,创新各地方政府服务管理体系,运用工程化方法构建环环相扣、有效衔接、动态管理、追责问效的服务推进体系,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全责包靠、专业化队伍精准招商、一对一干部精准包企服务等,送政策、听建议、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真正落实帮扶措施。二是减少纠纷,降低立案率,助企减负。法院根据“诉源治理”原则,强调案件精准诊断,加大案前调解力度,提升调解率所占综合考评比重,降低立案率比重。完善建设专业性、一站式助企调处平台,保证调解质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集中精力谋发展。

cd644d8a62ce900a316c576ab6babd5.jpg

智慧平台激发各环节主体活力与创造力。政府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搭建线上线下企业综合学习与应用平台,形成基于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链链精准定位的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共同提升创新能力。平台细分相关政策解读、法律法规、诚信教育、企业管理、营销策略、交易应用等领域,提升企业家素养,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强企业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安全意识等,提升正能量精神传导力,促进企业守诚、守法、高质量经营。

合理“引进来”,科学“走出去”。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是建议加大人才内部培养、引进与运用的专项资金支持,更新完善高层次、综合型人才认定标准体系,取长补短,精准契合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重点紧缺人才目录等,优化政策打造新的制高点,吸引高端人才为国效力,深度挖掘潜在创新力量。二是鼓励城市企业家、创业创新者、科技人员、领导干部等返乡下乡,寻找发现新机遇,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使“乡村人才”成为推动内循环高效运转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张馨洁 校对:张馨洁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