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旅行 > 

老湖镇乡村游注入新元素

发布时间:2020-01-15 2:54:26

记者/李希平 王 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产业形态,日渐从旅游市场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中心。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老湖镇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高度重视挖掘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卖点”。

老湖镇是古须句国故都所在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老湖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濒临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是《水浒传》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当年水浒英雄共举义旗,至今保留着孙二娘开办的黑店铺等多处水浒遗址,水浒故事也大多在这里演绎,并逐渐传遍五湖四海。近年来,老湖镇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旅游强镇战略,认真做好文化觅踪游和生态休闲游“两篇文章”,精心搞好与济南、泰山和曲阜的“三个对接”,努力走好精品兴旅、产业富民、可持续发展“三条路子”,旅游产业规模、经济运行质量逐年大幅度提升,发展潜力日益迸发,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乡愁文化元素。乡愁就是人们对故土的情感记忆,不论是窄巷老屋,还是习俗乡风,无不让人魂牵梦绕。乡村旅游正在循着这样一个目标前行,留住村落记忆,传承乡土文化。老湖镇本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活动为牵引、以文化创意为支撑、以名家名作为招牌、用特色文化塑骨、筑魂、提神、聚人、致富,探索走好文创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现如今,沿湖45个村的移民群众彻底告别了深度贫困,搬进社区,住上高楼,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住上高楼,留住乡愁,为展现东平移民奋斗历程,建设了东平湖库区移民记忆馆,记忆馆围绕“凝固的记忆,流淌的乡愁”这一主题,从“迁之痛”“忆之苦”“情之切”三个方面将库区移民从居无定所的“水上之家”,到搬进新社区、过上新生活的转变过程生动呈现出来,让人们在一件件老物件中唤醒过往的记忆,珍惜现在的生活。移民记忆馆主要通过展品陈列展示,打造移民文化名片,留住移民历史的根脉,让后人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传承、弘扬移民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融入乡愁文化元素,将极大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叫响一个个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乡村旅游开发新格局,让乡村旅游在多产业融合中彰显魅力,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


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要有传承与保护意识和理念,要尊重历史。老湖镇有一个村叫梁林村,始建于宋朝,是历史积淀浓厚、文化与自然景点优美的村庄,2003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梁氏墓群,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曾列为七十二皇林之一,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氏墓群中现在保存有部分古代梁氏官宦墓葬及石刻、碑刻等,其中立于宋代宣和七年的梁子美神道碑,是当时由徽宗皇帝亲自下旨敕立,分别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崇国公白时中、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开国公李邦彦、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开国侯赵野奉旨撰文、书丹、篆额,故此碑又称“三丞相碑”,该碑保存完好,为国内唯一。碑文中详细记述了当年梁氏家族的官宦兴盛情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梁氏祠堂内还有政和七年梁子美为其八叔梁彦琛撰写的两篇挽词刻石,镶嵌于正堂墙体之中,也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梁林村不但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浓厚,尤其是父子二状元、祖孙三丞相以及简笔画鼻祖梁楷享誉华夏,梁氏文化在东平的历史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梁林村还有传统的地方戏剧曲目,主要颂扬梁氏文化的历史戏剧有:《满堂笏》《青袍记》《梁状元不服老》《五福堂》,这些戏剧在当地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为弘扬梁氏文化及歌颂梁氏先辈,继承光荣历史传统,由梁林群众参与的梁氏文化书画展览,供群众及外地族人参观。成立了梁氏文化研究会,研讨、挖掘历史文化,编制宣传材料,制作光盘,从微信群发送,会议放映等多种形式。定期邀请世界梁氏族人前来祭祖和研讨梁氏文化。积极参加世界各地宗亲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东原梁氏文化”。老湖镇合理利用梁林村历史文化遗产和黄石悬崖景区旅游资源,搞好梁氏墓群的修复,扩大景区范围,充实历史文化名村内涵,使自然与文化景观触为一体,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对区域旅游发展有带动作用的旅游目的地,使景区更加充满活力。加大“父子状元”的宣传,“父子状元”就是梁氏文化底蕴中的一个亮点。它举世无双,《三字经》上有名。世界梁氏家族从1997年至今在东平开展的家族活动及文化研究,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开发建设梁氏文化工程的共识,借助世界梁氏家族宗亲会这个平台,宣传推介梁氏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注入水浒文化元素。老湖以水为题,放大资源优势,打响特色旅游,确定了“水浒故里、江北渔乡”的主题定位,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目度假,积极做好以水浒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觅踪游文章。利用国内旅游促销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加大项目推介,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老湖旅游开发建设。水浒影视特色小镇项目位于水浒影视城以西,水浒古镇码头以东,规划建设两条街,总占地约300亩。一条街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征,为游客提供“品味农家菜肴、体验水浒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欣赏水浒乡村风情”等休闲旅游服务项目。主要建设宋朝时期的农村田园景观,按照水浒民俗风情建设村居民舍,房屋建造仿造宋代农村布局、结构,改变其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并融入特色商铺、祠堂、戏楼、茶馆、客栈、工艺品店,打造成水浒特色生态农家乐,成为集文化、艺术和历史为一体的特殊的建筑。第二条街主要是建造水浒艺术休闲基地,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艺术家、摄影家、作家等人群驻足该基地,或定居,或暂住,整体提升“浒韵风情街”的文化层次,全力打造集写生、摄影、影视创作为一体,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相融的水浒旅游特色景点。以充足的客流、艺术产业与信息传播来对接东平湖景区、水浒古镇景区旅游业,形成旅游产业链与资源优势互补。

发展乡村旅游注入渔家文化元素。“端供腔”又名“端午戏”、“端公戏”,在东平湖周围称为“敬河神”。“端供腔”是在渔民中流传的民间艺术,由民间小曲、小调逐渐发展成为唱腔完整、曲目繁多的一个特有艺术形式,虽无管弦乐器伴奏,但是演唱有腔有韵,曲调曲折婉转,叙事明快清晰,是独具特色的原生态艺术。主要活动区域为东平湖、南四湖及运河两岸,现在发展到黄河河口、渤海岸边。“端供腔”有成套的规范唱腔,常用于演唱的有“七字韵”“十字韵”“叠断桥”“上河调”“下河调”“卫调”“摇五更”等。“端供腔”有大小曲目50多个,经常演唱的有《刘文龙赶考》《张相打嫁妆》《魏征斩小白龙》《秃尾巴老李》《会情郎》《魏九官替父》《十二小样》等。“端供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为羊皮鼓。打鼓时使用竹篾,所用铜器有锣、手钹、铃等。“端供腔”的服装、头饰、髯口、头盔等与其他剧种相同。“端供腔”演出,有独唱,有对唱,还有一人领唱、多人帮腔、两人或三人合唱的形式。演员均由男人组成,女人不得参加。男扮女装要包大头或戴大发,浓妆艳抹,并根据剧情需要随时更换戏衣。“端供腔”演出主要在旧历年腊月,是渔民喜庆娱乐的表现形式。“端供腔”过去的演出常规,敬自己先祖,可由小班演唱;春节前,停止捕鱼欢庆丰收,由大班演唱。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续谱、家庭喜庆、婚娶吉日都要请人表演,演唱时间不受限制。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