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旅行 > 

冬日酩酊在烟台

发布时间:2018-01-07 5:37:04

文/小今
摄影/《中国周刊》记者 杨剑坤
支持机构/烟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媒体旅游记者联盟
责编/王艳玲

两千年前,据说秦始皇就是自咸阳出发一路直奔渤海,为的就是“寻仙问道”以求“长生不老”。而两千年后的今天,我同样从陕西出发直飞烟台蓬莱,巧了,也是为了“寻鲜问道”,但求的却是——在还不算太老的时候尽可能地探路山东、品味烟台。

雪窝,大自然将烟台这样的昵称

烟台的仙境之说源于海滨,所以在到达烟台的第一时间,我就选择了去亲近大海。真意外,我竟然赶上了这个冬天烟台的第一场大雪。蒙古国东部及俄罗斯远东两股冷空气,总会在冬季如约而至烟台,受它们合力的影响形成高空冷涡;烟台的北面又是渤海,大面积的海洋带来了丰富的水汽,于是烟台多雪的原因就很容易解释了。来到烟台,住在海边是明智的选择,可谓“面朝大海,雪花纷飞”。

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还有它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近代开埠时期留存的深厚中西方文化积淀,更是形成了中西合璧、独具特色的美丽海滨风情,使烟台成为闻名遐迩的滨海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胜地。

在我们所能查到的旅游资料中,通常会这样描述烟台:“绵延1038公里的海岸线上……”读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则是:“一个城市的海岸线就算再曲折,怎么可能有一千多公里?”后来翻开地图就明白了,我作为普通游客,对烟台的理解实际上有些片面了,认为她是仅限于胶东半岛北部、渤海与黄海交界的那块地界;更狭隘一点地说,在通常游客的印象中,烟台游更多地是“蓬莱游”。传说中仙界三岛之一的蓬莱,有其名但无其岛,蓬莱的的确确在烟台以行政区存在,因此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仅冲着这两个字也会来此游历。加之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也正是坐落于这山海之间,所以游烟台的人必定不愿错过蓬莱。

除了家喻户晓的八仙文化与海市蜃楼,更广阔的烟台是什么样的呢?龙口的南山、栖霞的牟氏庄园、海阳的招虎山等等,这些地方也都有不错的看点,只不过我们没能静下心来慢慢地游览罢了。

冬季的海滩寂静了很多,浪花抚去沙岸上积雪的同时,也留下了名副其实的“沙画”,不同颜色的细沙形成明暗相间的纹理,那是大海的宏观艺术,也是波涛的无羁幻象。从冷冷的早晨开始,就有不少人在沙滩上拣拾了,而后沉沉地收纳起这些鲜美的、海洋的馈赠。除此之外,几乎没有游客愿意呆在海边吹冷风,但我还是坚持立于天马栈桥上,欣赏雪后蓝天白云的晴日搭配翻滚着的浪花,那幅美景就足够醉人了;如果栈桥的落地玻璃景观屋被开发为咖啡馆、书吧或者红酒坊,我可能宁愿暖暖地在那里消磨一整天。

开埠,让烟台打破许多中国纪录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即称烟台为CHEFOO,其实那就是对“芝罘”(如今隶属于烟台市的芝罘区)的音译。1861年,英国人毛里逊受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指派筹办开埠,由此烟台成为当时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且不论开埠对当时的某方更为利好,单单为烟台创造出了N多“第一”的名头就攒足了谈资——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登州文会馆被改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烟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生产葡萄酒的工厂,烟台还拥有中国最早的制钟厂……这些百年前就创下的中国纪录,如今还可以在漫步于海岸街及海关街时依稀可见。

两层的青瓦四坡顶老邮政大楼,坐北向南有五开间,立面六根砖砌方形柱子,线脚叠涩丰富。在140年前,这里即开始收寄公众信件,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见过在这所老邮局中出售的、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现代的绿色邮筒几乎成了象征,此刻我突然间有一份心情想要寄出,但久久地不知道地址该填何处,最终还是用手机拍了张老街的照片,毫不犹豫地发在了朋友圈。虽然这里一道道的老街还在修葺与改造中,但是在老房子转角处的回眸之瞬,似乎总能穿透青砖与窗栏隐约听到百年回音。

海拔仅四十多米的烟台山旧时功用仅为燃放狼烟的信号台,但它也成为了烟台得名的出处。从1862年英国和法国在烟台山设立了领事馆以后,到1925年,相继有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挪威、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芬兰、朝鲜,一共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附近建立了领事馆或代办机构。时至今日,这里成为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领事馆群,也是一处开放的景观地。30多栋外国领事馆和官邸旧址,分别用不同的建筑风格彰显着各自国家的性格,如今多被开辟为陈列馆、纪念馆、艺术馆等等。

抬头望,烟台山顶的灯塔较清朝时期的灯杆位置向西移了几十米,但其导航、交通指挥的功用大致未变,如今又多出了旅游地标的用途;远眺海湾,荷兰人始建的防浪堤,还在日复一日接受着浪涛的拍打,当时的建设者们一定不会想到,在百余年后今天游客的眼中,它已成为那道弧度相当完美的天然良湾的装饰线。

张裕,为烟台书写百年酩酊自恣

关于酒的话题,在烟台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打开“百年张裕”官网的纪事页面,我好奇地点击了时间轴上最前端的1890s那一栏,滚动出来的老照片是一幅人像,图片说明则为“爱国华侨张弼士投资白银三百万两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先河。”无疑,这是前面提到过的烟台若干“第一”中的一个。

想了解酒文化,自然仅仅阅读文献资料是不够的,当然要亲自品尝。喝过张裕的人不在少数,但步入数十米深的地下、坐在原址的百年酒窖中品鉴张裕,这才算是到烟台品酒的正确打开方式。百年地下大酒窖自然位于张裕老厂址所在地,而在老厂址上建造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专业化葡萄酒博物馆,如今改造为参观景点对游客开放。

跻身灯光柔和的巷道内,穿行被或炙或烤过的橡木桶之间,顿觉弥漫于温润空气中的酒香扑面而来。不敢高声语,恐惊酒中仙。我假装研读不同年份窖藏标识,实为故意将自己独自落在这个酝酿了百年的空间,就是想偷偷将耳廓贴在凸凹不平的木桶表面,试图聆听葡萄酒的呼吸。可是,在这百年酒窖里呆得越久,越发心跳加速、血脉偾张,还不等入口白兰地,酒香已经将我拽入酩酊之境。

张裕黄金冰谷冰酒是中国唯一的冰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远在以盛产冰酒闻名的加拿大之上。

白兰地虽是舶来品,但因为张裕的情结,反而让白兰地在烟台有着抑制不住的主人翁气场,据说来烟台拼酒,拼的一定是白兰地。白兰地在烟台被称为“见风倒”,这极具画面感的描述却引起了“无量众生”更多的好奇,一次次地拈起高脚杯仰脖,频频搅动舌尖品味葡萄酒在口中那12秒的神奇化学反应,最终步伐踉跄时方惊呼——大意了!

珍馐,恋上靠海吃海的烟台滋味

生活在距离任何一处海滨都有上千公里的我,却相当迷恋海鲜,这是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只能开玩笑地说:“上辈子我一定是海的女儿。”如同我们内陆耕种有农谚一般,在烟台也有许多顺口溜来指导捕捞作业,例如:谷雨前后东南风,鱼虾靠近海边行;七月西风刮秋雨,海里刀鱼往东走;八月十五月儿圆,海里对虾上了滩。这样听来,显然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冬季的海鲜并非最丰美,但毕竟是靠海吃海的,随便点几样特色菜就足够大饱口福了。

在我的知识层面,海鲜食材自然应该取自于大海,咀嚼出的口感当然重在原味的“鲜”,从前面提到的烟台拥有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联想到,在烟台必定随时能够亲历活蹦乱跳的对虾于分分钟后就进了你的餐盘的全过程。牡蛎、扇贝、海螺、花蛤、爬虾、海肠、鲅鱼……啊哟,点数一桌的珍馐美饕,耗尽我积攒了几十年的识别海鲜的词汇,最终连叫不上名的也一并来者不拒——吃海鲜,这是我唯一可以不假思索并敢大胆尝试的事情!

烟台焖子、葱烧海参、原汁刀把蛏子等美食,吸引着大批游客。

在所有的美味中,鲅鱼水饺最让人难以取舍。由于视它为主食,所以很晚才被端上桌,那时的我已经抚着肚子准备说“圆满”了。更没出息的是,一听说鲅鱼水饺为胶东特色美食,我那股垂涎劲儿就又上来了,尝一个也无妨吧?当鲅鱼水饺转到面前,我却举着筷子愣了半天。那饺子的个头实在惊人,大到几乎无法克服的地步,据说更有甚者,鲅鱼水饺会如成年男子的手掌大小。为什么流行用鲅鱼做馅儿?肉多刺少、储量丰富等等都是原因,当然还与烟台当地一则传达亲情的故事有关,暖暖的,全是爱!
2017 烟台海岸旅游文化研讨会,借助中国媒体旅游记者联盟的强大传播力量,将使更多的人了解烟台,推动山东半岛海岸<城市群的迅速崛起。[/caption] 再次回到沙滩上时,已是日暮时分,彩色的贝壳在逆光效果中透着疏密相间的纹路。我舍不得将它的位置挪动,也不愿意因触碰改变了它的姿态,所以宁可几乎匍匐于沙滩,低角度地记录这只贝壳的优雅。也许潮汐能将它带回大海,一并捎去我们对那片蔚蓝的祝福。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