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区块链发展的春天

发布时间:2019-11-15 6:37:41

吴宾 综合编辑 供图/恒大研究院

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区块链发展的春天来了,区块链技术从业者们倍感振奋。科技进步推动了新的经济形态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当前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抓住历史性时刻发展,今后5至10年,在区块链技术引领下形成数字经济时代,将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国力增强具有重大意义。

最佳战略对冲风险工具

在全球贸易进入民粹主义周期的背景下,以美元霸权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在风中摇曳,全球经济正处于衰退周期。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抵抗未来可能面对的金融风险?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是最佳的战略对冲风险工具。

另外全球清算结算系统是以美元体系为主建立的,很多与美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经常会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人民币短期内无法在全球建立平行清算结算体系。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世界领先,最早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很大。

全产业链结构升级重塑

一些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上谁的法币强大,谁就更容易受到加密货币的冲击,这就是Facebook旗下的全球数字加密货币 Libra的最大阻力来自美国联邦政府的原因。

可以用区块链升级互联网,以达到世界领先的智能网络战略,提升信息安全。将互联网升级为智能价值互联网,整合5G+人工智能技术,将我国经济推向新周期、新浪潮中去,实现制造业、金融业与零售服务业全产业链结构升级重塑。

日前,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黄奇帆表示,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经过五、六年的研究,技术目前已经趋于成熟,央行有可能成为全球率先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先兑换给商业银行或者机构,然后再兑换给公众,这么做的意义不在于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流通中现金)替代,对外是有利于“平行与防控”为主的新经济战略;对内是打造“升级智能现代化与价值透明化”的新经济周期时代。

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从技术角度来解释,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所以区块链技术应用可以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林认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从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关键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但这一目标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很难实现。突破口是数字货币,因为所有国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数字货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在发展数字货币进程中,中国必须提速。

数字经济包括三个部分:区块链技术基础、经济领域应用场景、网络与数据安全。区块链作为一个底层架构,使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化,并由此带来经济形态与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

共识机制的历史比较

刘海林介绍,区块链技术基本应用首先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链改”,用区块链技术给实体经济赋能,使供应链降低成本;二是区块链重塑金融架构和体制。金融服务的方式与内涵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他分析,区块链和相应应用场景的结合,包括金融、政务、医疗、房地产确权等,可以产生万亿级的产业。

最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前段时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通过区块链技术结合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包括与物联网的结合,智能制造、供应链、数字资产交易,都值得重视。未来会出现国家级的数字资产交易所,并以区块链技术为高科技企业融资。

刘海林预测,未来还将出台相关的区块链支持政策及监管措施。他建议,国家给予民营高科技企业资金及制度支持,因为高新技术研发创新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完成的。同时,要有容错机制,允许失败。此外,应鼓励促进大型国企、金融机构,与具有先进技术的中小企业合作,将技术成果应用在大企业“链改”中。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来源:中国周刊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