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院 > 

在有限的空间探寻万物本性之美

发布时间:2017-11-05 13:35:16

文/刘申宁、任佳溪、宣宏宇
责编/王艳玲

书画是“意识形态”产物,从深层意义上反映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其社会价值很高。“华天利荣”的张镭、溥石、黄玲玲三位画家都曾得多名书画界前辈言传身教,既有传承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作品无论从构图、色彩、意境上都表现十分得体,让观者感受到典雅、舒适,在特定而有限的空间中诠释了人物、山水、花鸟等万物个性神情的美感。

心即自然
文/刘申宁


《秋韵图》 68x68cm 水墨花鸟画

作为画家,张镭善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美学经验相考证,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以启发自已对艺术更加痴迷深入的探究。他的画作罕见有写实风格,也从不采用模特儿或者外出写生。他认为现实的景象可以用相机解决,不必借用画笔。他要画的东西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说白了就是一种意像。他所绘画的景物意境均是现实中看不到的,是他想象的结果。古人画论中曾有“造境”一说,是指艺术家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有强烈的个人判断和独特思考,必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真切见解,从而达到以心源为关键点的自我风格的完善,来提高自己的创作境界。对于这个理论,张镭付出了一生的实践,并试探着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2013年秋,在张镭的海边画室和海岸艺术馆的展厅中,仔细观赏他这大半年来的新作。这是一批被他称为“天象构图法”的工笔重彩绘画,一扫他过去传统风格的飘洒轻逸,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按张镭的说法,这是他的一个新尝试。但我们知道,这个转折其实是个巨大的工程。这绝不仅仅是绘画技法的转变,而是对绘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全面突破。人类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即便绘画这种古老形式,也因为历代诸多大师的努力而变得山高崎岖路难行。今天任何美学上的突破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要难,因为那是一座认识的高山,并无路径可寻。张镭几十年来探索尝试过多种风格与方法,至今尚未有固定明确的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曰图式符号。他认为目的是微不足道的,不停地探索才是一切!这即是他“喜新厌旧”的性格所致,也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和禀赋。

《荷香风清》 68x68cm 水墨花鸟画

在我们熟悉他的朋友圈中,他被称为鬼才,他与今天社会上诸多画家不同,属于还没有学会用画笔造钱的“愚人”。他不屑于用某类符号式风格绘画以糊口,更不愿意顶着艺术家的帽子混社会。这在一个有着20多年法兰西绘画传统浸润的人看来,那是一种可怜的悲剧。张镭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像踢足球那样,努力去寻求突破与成功,从而获得自己每个阶段创作的满足。

看到张镭,我想到了毕加索。毕加索说:“风格即人”。人是有血有肉,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人的一生,就必须丰富多彩,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作为艺术家的张镭,东寻西求,像森林中的猎人一样,用他放光的眼睛和细腻的心灵去发现世界,去表现人生。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