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交诗歌诤友 咏时代赞歌 我痴情诗意教育七十余载为哪般?

发布时间:2019-05-16 8:24:02

叶嘉莹 文/图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古典诗词不会消亡,它蕴含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能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

我95岁了,从小就喜欢读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70多年。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一直有“诗教”之说。

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为青少年编选一册古诗的读本,而且教给他们怎样去诵读和吟唱古诗,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常存在心中的一个愿望,我抱有这个愿望,还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更是想藉着教导他们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下一代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

我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幼童年时代,就学会了古诗的诵读和吟唱,这样不仅能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富于联想和直观的能力,无论是在文科方面或理科方面,都可以因此而获得更为突出的成就。

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一种最可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早在钟嵘的 《诗品·序》 中,就曾经对诗歌之创作的原动力,提出了他的看法:春风春鸟,秋月秋蝉,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又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前—段话,说的是自然界四时景物之使人感动;后一段话,说的是人世间的离合悲欢种种情事之使人感动。

诗人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厚的感情,透过文字,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美丽的诗歌,其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小朋友们若从小就学会古诗的诵读和吟唱,那自然也从小就培养了他们对宇宙万事万物之观察感受的能力,以及赏爱和关怀的感情。

古人作诗,有感而发,这种生命力传递千年,生生不息。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诗词背后坚挺的是从古至今人们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和吟颂,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我们能做得更好的,就是交诗歌诤友,咏时代赞歌。


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