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启动系列公益活动

发布时间:2019-04-30 11:07:02

在第70个“五四青年节”和第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临近阶段,4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办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创产业专项基金共同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方面的圆桌研讨会,这也代表了“文旅中国”建设工程2019年系列公益活动的启动,活动在北京马奈草地国际艺术中心举办。

本次圆桌会积极响应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相关通知,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为主题,旨在通过音乐这种社会公众最易接触到形式,引导社会公众了解和关注非遗,进一步提高音乐产业从业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或保护意识,引导和支持青年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文化自信。

图片4.png
 

来自非遗保护、民族音乐等相关领域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和专业实践人士在会上进行了热切的交流。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田青作为主讲说到,“恰逢5月4日前夕,五四运动至今的一百年里中华民族发生了历史上少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主导五四运动的一些爱国者有很深的文化造诣,他们提出的一些文化建设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候在音乐界也出现了一批学者和音乐家要为振兴中华的音乐文化做贡献……保护非遗工作的推行,首先要接续一个历史,就是我们讲的五四历史。”田青继而讲到了民族音乐的近现代史,包括传统唱法、舞台表演、戏剧等方面的探索,以及将昆曲、古琴艺术等民族音乐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和重要意义。在谈到非遗的保护和创新时,田青强调到,“创新是一定要在深刻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那个缝来扎根、谈创新,要学习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敬畏。非遗保护中国家政策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田青勉励与会专家与青年学者,“最近几年国家提出来要把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里面最重要和基础之一。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同时应该没有任何顾虑地为弘扬传统文化做贡献。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当务之急还是学习,还是继承,还是传承,要老老实实学习,不学习就没有办法谈发展。有人讲音乐就是一条河,河永远在流。可以有来自密西西比河的水,也可以有来自马奈草地的清澈,但是我们唯一希望这条河还是要在长江和黄河的河道里面奔腾,这是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做的。”

图片5.png
 

之后,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池浚发表了关于“多元化思维促进非遗和传统音乐融合发展”的讲话,他提出我们要以坚定文化自信,不遗余力地去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基因;以质量意识活态演出,满足市场需求;以创新的理念跨界实验,采用新的传播方式进行非遗中民族音乐的有效推广,体现时代精神,形成产业新态。

中国民族管弦音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昭从教育领域的角度分析了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心得,眼下需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和培养、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才能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的加深影响,并起到使音乐教育提升的作用。知名青年作曲家代表、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得主方岽清从乐曲创作的角度交流了有关民族音乐当代创作、版权保护等艺术市场的问题。

图片6.png
 

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的文化研究专家和音乐研究学者从理论和学术方面探讨了怎样让非遗及其中音乐部分更“活”起来,使大众更喜闻乐见,让经典成为当下时尚,活态保护和发展做得更好……怎样使非遗资源起到文化赋能作用,用“中国元素”激发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转化为文旅融合价值,转换为“文化+”产业模式的丰富来源和力量。

另外,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领域相关艺术院团的音乐实践方面的演奏家,从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等各自专业角度就圆桌会主题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中国作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的国家,传承文化根脉、非遗保护任重道远。系列公益活动将会持续为公众打开接触中国文化、认知非遗、了解“文旅中国”建设工程的窗口,使文化贴近生活,加深各界人士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时代价值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文化的光芒照亮未来。

【中国周刊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商业推广资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参考。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