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书 > 

少即是多:留白设计,简约生活

发布时间:2018-11-23 13:43:28

文/刘晗
责编/王艳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理念也在轮回之中反复更迭。上个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以简约精炼代替繁复奢华。这种极简的态度影响波及全球,改变的不仅是艺术与产品设计,还有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和城市规划。身为社会学者的三浦展将持续三十余年间对日本消费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融入自创的关键词中,借助对这些新的现象和新名词的整理和梳理,去洞悉消费领域的迭代升级,发现消费行为影响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即便是《极简主义者的崛起》的文本书写也遵从了简约的风格,轻快的通俗读物却不乏学院派的深度和市场观察派的敏锐,如此举重若轻,生存的沉重感似乎也在三浦展笔下削弱,充满着温馨和诙谐的情调。

年轻人的态度往往被视为社会变迁的风向标,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记录了日本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低欲望和随波逐流的向下情绪,《极简主义者的崛起》似乎可以看作一种外化,也就是基于如此的社会状态,年轻人生活立场的行为表现。当物质不再让你感到满足,所谓的美好生活是否渐行渐远?相反,不断“买买买”翻新生活的模式以及传统对富有的定势思维也并没有使生活的幸福感倍增,久而久之,聚敛癖式的囤积反倒成为了生活的负累,而由恋物所引发的嫉妒、攀比心理亦是屡见不鲜。这样来看,物质扩张满足自我的理念迟早会成为历史。“拥有不太多的物品,在房间里只摆放喜欢的物品,而且尽可能地使用天然物品”,三浦展对于极简主义者(minimalist)的定位正符合日本第四消费时代的特质,它的来临正悄然改变着生活的点滴。

第四消费时代提倡“共享”,当下“共享单车”“拼车服务”风靡大街小巷,自行车的回归提高了出行效率,也为城市交通减压不少。理性消费之下回归简约,占有欲的消解让DIY风、一物多用、捡漏等等一众务实的日用之道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参与感,新消费群体的诞生也迎来产品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拐点。从断舍离、资源共享再到消费降级、旧物传承,极简主义者分流出冗余,留下的是个体生活细节的精华,火遍网络的“ins”风可以诠释极简主义在家居设计上的理念。“ins”原本是instagram的代称,这种类似照片墙的图片分享社交应用逐渐演变为一种设计风格,北欧冷淡、日系静寂、美式乡村、清新田园……虽然风格迥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简约”二字,房间墙壁大面积留白,或是几何图案、流线型设计贯穿期间,配以绿植、抽象画、蜡烛香薰、玻璃制品、铁艺收纳等等,营造一种“轻生活”的氛围。三浦展引用“Rethink”一词,将其意延伸为“改变视角、转为他用”,以解释烧杯变花瓶、集装箱变办公室等一系列物品转换、变废为宝的环保行为。

正如“轻心”引导了“轻居”,不少有“ins”风格的餐厅也打起了“轻食”的招牌,主营制作简单的蔬果餐。高颜值的搭配、低卡路里且营养丰富,赢得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的同时,也为“轻体”提供了健康的食谱。事实上,所有的“轻”都意味着低耗高效,早在几十年前欧美国家就在住宅设计上试水建造生态家园。个人生活上也趋于化繁为简,每天穿同款衣服,浪费在搭配上的时间省出来做更重要的决策,免去不少忧虑和选择。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总穿着三宅一生设计的黑色高领毛衣和破旧的牛仔裤,日本作家向田邦子迈入中年后钟爱样式随意的同款服饰。穿着打扮固然彰显着个人的品味和审美,一旦坚持住专属个人的穿着法则,无疑也形成了他人对自我风格的认知。因此,无论时尚如何循环,延续至今的经典穿搭永远不会出错。

日本极简主义在吃穿住行上崇尚的简约风,可以追溯到东洋美学的“侘寂(wabi sabi)”,意为在枯萎、即将逝去的存在中寻求重生之美,在花道、茶道、陶瓷器皿中都有所体现,静谧朴素又宁静。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写道:“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草鞋屋的客间是小巧的‘四叠半’茶室,壁龛的柱子和天棚等设施都泛着黑黝黝的光亮,使用电气座灯也还是感到黯淡。如今再换成更黯淡的烛台,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变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日本佛教与禅宗的忠实信徒乔布斯设计的苹果、生活方式店无印良品(MUJI)以及山本耀司反时尚的设计都让世人感受到了极简的魅力。日本常被视为反观中国的镜子,环顾周遭年轻人的生活,极简风已经登录。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