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旅行 > 

在巨塘寻找古意

发布时间:2018-08-15 8:11:08

文/唐日明、林坤曾、周琼
供图/容健维
责编/刘霞

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有一个叫巨塘的村庄,已有600 多年历史。古村南北群山绵廷,因环山之地围绕着一巨大水塘,而得名。村中居民皆为容姓,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宗族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聚居区。

古村丽影

从村口往村中央走,青石铺成的村道和鹅卵石镶嵌的巷道映入眼帘。放眼四周,古民居依山而建,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规划有致;东西、南北各有两条巷道,成“井”字形。村中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中西式风格,结构独特。那用大石块砌成约有一米五高的屋脚,让人不禁长叹,屋脚建得如此好,怪不得房子会保存这么好。

村中的容义基老人掌管着全村的族谱,听说我们来看古民宅,十分高兴,陪着我们一起在村子里走走。

容老先生告诉我们,巨塘古村首先在选址方面就有独到之处。它东朝将军山,北靠“中国沼气第一村”黄岭村,南有狮角村,西为桐竹村。村前方原有大片水塘,背倚螺蛳山。即此背山面水的方位,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

建于顺治甲申年(1644)的定乾祠(容氏宗祠),是村中最古老的祠堂,祠堂有一进三座,前座是道朝,中座是正堂, 后座是厨房;前中共长15.1米,宽5.54米,总面积为83.65平方米。祠中曾经还挂有两块牌匾“经魁”和“武魁”,在“文革”中被他人破坏失踪了。现保存有两大牌匾一灵台,两牌匾分挂大门平台左右,牌匾长约一米多;正堂为里墙灵台,高与楼平,精工技艺;灵台内立放始祖、二世祖、三世祖等各世祖灵位,灵台前有供桌,上设精制的石香炉,香火不断,逢期祭祖。

走在古村里,就像走进了历史,即使只是一条普通的鹅卵石镶嵌的巷道。

供奉关公、观音、周公等的靈安庙遗址,建于清乾隆1780 年,庙为一进两殿,可惜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老牌坊遗址,建于清乾隆1738年,于民国二年,在大风暴雨中倒塌,倒下的石板后来旧物新用,成了现在的景观。与老牌坊相对应的是新牌坊,在巨塘小学旁边,虽名为“新”,但它也已屹立在此二百多年。

八桅杆,是为显赫功名的举人而立的石条,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保存还有五对不完整的石桅杆(拴马桩)。

在村里游走,我们发现巨塘古村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村落以容氏宗祠为中心,向两侧以及后山对称展开,呈井字型布局。为了防盗,在东西两巷进出口,各有一个闸门,闸门坚牢,墙壁设有炮眼,居住安全。相传清朝末年,一群马匪横扫恭城各村落,路经巨塘,派人刺探,探子进村之后有去无回,马匪惊恐该村防御,便不再来犯。

在巨塘 ,古民居鳞次栉比,为桂北古民居风格,民居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紧凑实用,虽历经几百年自然和社会的风雨,依然保存完整。

村子里还有一个“二桥的传说”,几百年前,恭城境内势江河原来从村东头流过,附近的里陂、泳堂村民想合开一条水渠,利于方便他们引水灌田。开圳要经过巨塘地界,动工当天晚上,刚挖好的坑即被填满,连续三天都是如此情况。由于此地为龙脉之地,第四天,建造者施以法术,用狗头之血喷淋工地,回土填坑之事才得以消停。由于这件事,引发了容族与相邻几个村的纠纷;控告官府,官府要开渠的村民建桥一座,以接交通,取名为“接龙桥”。由于桥不合格达不到要求,损失的土地严重,影响水源灌溉,阻塞交通;容族前辈再次上告皇恩, 蒙恩批复;容族人永不参加塞坝,享用现水灌田的权力;尊照批示建起新桥,取名“迎龙桥”,意为接好巨塘龙脉之说。时至今日,势江河早已改道,河床变成了良田,二桥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但是二桥的故事还在流传。

古居出魁元

容老陪着我们一边走一边翻着族谱, 笑着说:“其实我们村里出了很多文人举人的。”说着,他递过族谱,一一向我们介绍起来:“容而舒,康熙年间中式第五名举人;容中礼,武举;容而毅,武庠;容世程,岁贡; 容本真,武庠……村里出了很多的人才,从康熙年间开始至清末,从容而舒、容中礼成为举人以来,我们村陆续走出了66位,其中有48位武人,其中容朝章,任清绿营参将正五品官。你看村里的那些拴马桩,就是专门用来给举人拴马的。”

对那个年代的巨塘古村而言,出66位人才可以说是难得可贵的。

环境造人。当我们问起容氏祖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练武之人,容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向我们解释——根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 容氏发源地是在甘肃敦煌。迁徙福建后迁至广东新会,在明朝初年间,容氏一世祖又从新会迁徙至此巨塘。当年容氏作为外地人,即现在所说的客家人,初来此地难免遇到野兽的袭击和恶人的欺侮,所以容氏祖先将练武强身作为头等大事,因此有了习武之传统,石墩、大刀都是他们习武的器械。据族谱记载,容氏祖先原来有一把大刀,重达几百斤,光大刀片就有80多斤,代代相传,凡是习武之人均要练习此刀。这把大刀锻炼了不少容家人,也成就了不少武秀才,但是后来不知为何将大刀卖掉了,十分可惜。倒是当年容本真练武所用的石墩,因为太重,无人能举起,如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容氏老宅里。几百年来,时代变迁了,虽说武功不练了,但是村里人受祖先影响,舞龙舞狮的大有人在。

今天能看到这座石牌坊,是巨塘村在“文革”期间艰难的背景下,保存下来的文化产物之一。村子的总大门护龙坊,上面依稀可见“文革”时期红色标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在村子的另一头有一个牌坊,牌坊始建于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 年,历时3年才建成,主要是纪念容氏第十四世祖容世楷之妻刘氏。刘氏廿三寡居,收养两个孤儿为养子,其中 一个即为容本真。当刘氏把容本真收养为养子之后,天天要求容本真习武强身。当容本真考取了武秀才之后,刘氏成为贞洁育人之典范。刘氏天资国色,富有田产,不图名利,贞操志义俱全,光绪皇帝予以褒扬,动工建立贞洁牌坊。

对着牌坊,容老不无感慨地说:“这座牌坊差点被毁于‘文革’时期,多亏了当年的老书记急中生智,让‘四类分子’将毛主席语录标语写在牌坊上,才免遭红卫兵的损毁,至今你们还可以看到牌坊上的大红字。为了防止牌坊被雷击,村民们凑钱买来角钢将牌坊固定,以免垮塌。”

在巨塘周围方圆十五里范围内有一片古墓群,1946年和1974年分别在仙人塘、大茶地出土有各类陶制品、弩机、矛、刀等文物,1983年又出土有盘口罐、唾壶、鸡首壶、斧子等文物。巨塘古墓群于1981 年5月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片古墓群,让巨塘古村落的古意,更浓。

将军山下的村庄绿意盎然,一片静宜。目前,巨塘古村围绕乡村旅游开发的事项已提上日程,相信未来这里定能吸引不少城市游客,感受山村淳厚的民风。

容姓族人以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2015年4月,巨塘村被列入广西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11月9 日,巨塘古村落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不过,跟其他许多古民居村落一样,目前绝大部分村民已搬出巨塘老村,在村外建起新居。古村里面少有人住,无人住的屋子缺乏维护,已经显出破败的姿态了。曾经的大户人家,地主之屋,终究敌不过流年,至如今,野草丛生,窗棂落地。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 这种无法再生的古民居,便是后人们一种无法回去的梦乡……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