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民族院校创新与发展的"广西模式"

发布时间:2018-08-16 12:34:42

策划/《中国周刊》编辑部
支持机构/广西民族大学
责编/刘霞

一个山坡是一处风景,一座楼阁是一段历史,一处缓梯是一个象征,一湾湖水是一缕相思,一落窗、一棵树、一朵花、一片叶都在抒写着独特的历史和个性。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创办于1952年的广西民族大学,立足边疆,面向东南亚,66年传道、授业、解惑,

给出了一个个骄傲的答案,创下广西乃至全国高校的“十个大学之最”。 


相思湖是广西民族大学的象征,承载着民大浓厚的历史、人文和情感元素。相思湖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湖畔的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中国各民族最团结和谐的大学之一

广西民族大学各少数民族学生占50%多,涵盖了壮、汉、瑶、苗、回、蒙古等53个民族,还有国外47个民族的留学生,各族师生员工互帮互助、和谐相处,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学校先后4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多次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6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第五批共6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广西民族大学博物馆名列其中,是广西高校唯一入选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广西民族大学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与立德树人、与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相统一,将人才培养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广西民族大学建校之初就开设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全校学生必修课,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活”。另外,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非遗讲堂”等,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学校还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开展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12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学校建立“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和“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广西民族大学是南宁市著名的“花园式单位”和风景名胜区。
中国九大最美校园之一

广西民族大学,校园环境幽美静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人文氛围深厚浓郁,具有鲜明的壮乡民族特色和东南亚异域风情。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

犹如一条碧绿的丝带飘扬在校园中心的相思湖和九个“坡”无疑是广西民族大学亮丽的地理标识。相思湖因谢觉哉同志来校调研后留下的“学习好兼劳动好,还从湖畔觅相思”一诗得名,承载着广西民族大学深厚的历史、人文、感情元素,更是广西民族大学的代名词。相思湖入选全国十大最美校园湖泊。

相思湖畔的美丽景致无处不在,有古朴典雅的大礼堂(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梁思成设计)、精巧绝伦的风雨桥(侗族传承人杨孝军设计)、恬静秀美的揽月亭、东南亚风情浓郁的基地楼、亚热带原始植物林、蜿蜒起伏的小山坡、柔藤环绕常青的长廊……

一首《数坡歌》至今流传:“一坡、二坡花开多;三坡、四坡学风卓;五坡和六坡,休息锻炼都不错;七坡雨林,八坡市场;九坡新加坡,我们同走过。”各坡功能分区,风景独特,共同构建了学校的美景和文化内涵。

学校更名纪念柱、相思风雨桥、东南亚语种外语角、觉哉亭等校园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广西高校中特色最鲜明的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利用得天独厚沿海沿边和濒临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发展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语言文学等学科,突出民族学和东盟学两大特色学科群,在民族干部培养、东盟小语种教学等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色。

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民族学两个本科专业和民族预科生实行学费全免政策。学校以两个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平台,建立了以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区域经济、民族法律、民族语言(壮语、瑶语)、民族文学、民族地区管理、民族体育、民族教育、民族艺术等为特色和优势的民族学学科群,在壮学研究、瑶族研究和跨境民族比较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校先后创办了国际教育学院、东盟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中英学院等4个涉外型学院,实施“3+1”“2+2”跨国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外语口语、听力、翻译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工作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学校充分发挥民族研究特色和东盟研究优势,依托民族研究中心、中国-中盟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代一路研究院等平台,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落实校地、校企合作协议,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提升社会服务的主动性、战略性和实效性,为广西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提供智力支持。

2018年4月11日越南驻南宁总领事到广西民大访问,学校党委书记卞成林会见。2018年6月21日,老挝国立大学代表团来访,与校长谢尚果签订协议。
广西高校国际化办学最突出的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的东南亚小语种教学、留学生教育、汉语国际推广、东盟研究等在区内外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名,每年派出上千名学生到东盟各国留学,每年有1000多名东盟各国的留学生在广西民大学习。

2015年10月15日,广西民族大学授予柬埔寨首相洪森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在北京饭店举行,这是广西高校授予外国政府首脑名誉博士学位的首例,拓展了学校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广西民族大学办学的国际化进程。

2017年1月9日,广西民族大学授予柬埔寨首相夫人、柬埔寨红十字会主席文拉妮·洪森亲王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在柬埔寨金边四臂湾大会堂举行,推动了中柬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及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估报告》发布2017~2018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广西民族大学泰语专业、柬埔寨语专业获评五星级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越南语专业、老挝语专业、缅甸语专业、印尼语专业均获评为四星级专业,全国排名第二。

广西民大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导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实验。
中国地方民族院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最多的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拥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3年,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2017年6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标志着广西民族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上迈向了新的台阶。

201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广西民族大学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理工学科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零突破,是目前中国民族院校当中唯一拥有理工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大学。

最新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广西民族大学参评的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全部在B-及以上等级,其中民族学进入B档,中国语言文学进入B-档,外国语言文学进入B-档。

最新公布的广西一流学科名单中,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全部入围,每年获资助不少于900万元,连续资助4年,将进一步整体提升学校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综合竞争力。

广西民大优秀校友——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莫振高。
广西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最多的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输送了25万多名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艰苦创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有的扎根基层、造福一方,如中文系75级校友、都安高中原校长莫振高,他游说企业、单位、个体老板捐资助学,用得来的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了近2万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他的事迹感人至深,荣获了“201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有的怀揣梦想,成为创业典型,如物电学院95级校友、现任深圳市神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韦海贵,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新能源开发,在事业成就之时不忘回馈母校,向学校捐赠一批太阳能光伏实验设备和两条生产实验流线,供学生实践学习太阳能光伏技术知识。

有的专于科研,十年如一日,如物理系80级校友、现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卢红,他完成了我国首个地球物理野外台站空间物理(宇宙线)站观测环境指标、观测设施指标、观测系统技术指标三大标准体系的制定。

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曾任或现任广西各地、特别是艰苦落后贫困地区的市、县、乡镇领导干部,还有很多勤勤恳恳在基层工作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等。广西民族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以“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认可。

“相思湖作家群文库”揭牌瞬间。
广西著名作家最云集的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放在重要地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施了“大写作”品牌实践和“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提升各民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了杨克、容本镇、黄堃、杨长勋、严风华等一大批优秀作家、诗人和学者,吸引了东西、凡一平、黄佩华等著名作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相思湖作家群”。

2006年,广西民族大学设立了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十多年来,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坚持以文学创作为抓手,不断探索和研究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创意写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开新花,结硕果,造就了学校文学筑梦、文以化人的生机画面。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已形成“相思湖全区大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及“名家名刊名编走进民大”系列讲座等精品活动项目。

近几年来先后推出了《后悔录》《顺口溜》《老枪》《公务员》《杀牛坪》《上岭村的谋杀》《篡改的命》等20多部小说、剧本等作品。“相思湖作家群”创作实力被国内外同行和广大读者认可,作家们已成为“文化强桂”的主力军。

2008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广西民族大学视察。
广西高校国家领导人关怀和外国政要来访最多的大学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广西民大师生代表。199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学校视察时,称赞说:“这里的环境很美,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2006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越南时,亲切接见了广西民族大学在越南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201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学校视察,勉励师生要倍加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广西民大视察调研。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期间,召开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亲切接见广西民族大学谢国富同学,总书记说:“我与民大很有缘,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民大学子朝气蓬勃,蓄势待发。”

朱德、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帕巴拉·格烈郎杰、陈毅、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司马义·艾买提、尉健行、周铁农、李铁映、李兆焯、陈至立、罗豪才、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学校视察。

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首相洪森,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副总理范加谦,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老挝总理波松,缅甸副总统赛茂康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来校参观访问,凸显了广西民大的特殊地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展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是广西办得最好的学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于1978 年,是“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2013、2015、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2年),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报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凝聚“开放、坚持、服务、平等、创新”等办刊文化,使学报生发了良好的学术美誉度及社会影响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在1995年全面改版,大力刊发民族学人类学专业文章。到2004年,形成“封面学者+主打栏目”版式风格,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人类学研究”栏目因多年来在推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方面的引领与典范作用,于2004年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首批入选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在2017年又进行了全新改版,突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栏目,加强人类学分支学科栏目设置,其他栏目体现了人类学学科的发散性以及民族地区的研究特色。整个刊物已形成人类学学科研究的大格局。

龚永辉教授申报的《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最高的大学之一

广西民族大学始终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重大重点项目为抓手,以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4年,以周建新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2016年,以韦树关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再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标志着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能力又一次极大提升。

2017年,以李富强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和以龚永辉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近三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20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奖55项。

历年来,全区共有10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广西民族大学占4项,居广西首位。

广西民族大学的“十个大学之最”,无疑已形成为我国民族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广西模式”,成为民族院校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