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三江源小村的"绿色生计"

发布时间:2017-12-05 3:56:10

文/杨悦笙
支持机构/玉树州金巴慈善救助会
责编/侯沁言

在文成公主走过的“唐蕃古道”上,在青藏高原腹地的藏族康巴文化核心区域,青海省玉树州这个被称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地方,有着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的脆弱生态环境,因而其生态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玉树州囊谦县扼青海省南端,扎曲、孜曲、巴曲、热曲、吉曲等澜沧江上游水系的河流覆盖了全县,在雪山草地与森林灌木间,能看到牦牛、藏羊等牲畜行行列列,除了数百种高原野生植物,金钱豹、斑头雁等珍稀野生动物也栖息于此。

尕麦村处于“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青海省玉树州中,澜沧江上游水系的河流覆盖了全县。

尕麦村是囊谦县一个小村庄,在这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间生活的藏族居民,经济上皆是以传统的农牧业为生,尕麦村七成左右的土地被森林覆盖,而草场只有近两成,这使得畜牧的生产非常艰难,后来随着冬虫夏草等经济植物价格的攀升,一些农牧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于整体而言生计的维持仍然十分艰辛,人们为扩大生产和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大量砍伐森林以建造圈栏、房屋及烧火的情况就此开始出现。玉树州金巴慈善救助会会长扎西才仁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能依靠挖虫草谋生的农牧民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农牧民为了提高收入都会努力增加放牧等,由于野生动物基本栖息于森林中,现在大量的森林遭到破坏,产生的连锁效应就是野生动物生存受到威胁。”除了森林和野生动物,扎西次仁还注意到白色污染的破坏,他认为对当地而言,传统上防止白色污染的意识比较差,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工业日用品塑料包装很多,当地人不知道此类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那些垃圾经常被随地抛弃或直接采取焚烧处理,没有经过任何分类,这就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在雪山草地、森林灌木间生活着雪豹、岩羊、藏雪鸡、猞猁等珍稀动物。

2013年,扎西才仁和他的团队受到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在尕麦村开始了社区保护地项目的行动。项目针对具体的生态破坏现象,在当地人已经开始自发地巡山清除野生动物捕猎网、清理白色垃圾等环保行动基础上,通过整合社区人力资源,以传统知识、文化结合现代科学环保方法,对社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种类,以及神山圣湖的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和问题等开展全面性的调查,成立社区保护地,并实施系列环保活动,以期在生态和人文环境得到系统保护的基础上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之所以选择尕麦村,是当地作为三江源保护区内的一个小社区具有代表性——自然环境、资源得天独厚,同时又面临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生态危机。”扎西才仁说。

项目组在尕麦村社区建立了当地年轻人组成的二十余人团队,经过来自GEF SGP的专业培训成立社区生物多样性巡护和监测小组,每个人配备相机、GPS和红外相机设配等,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开展了数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收集10余种物种信息,当地生物种类数据库初步建立,并制作了尕麦社区《神山圣湖及生物多样性图册》,在建立起社区保护地时,还制定出保护地内神山、圣湖、森林、草地及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办法,社区保护地得到有效管理并再次制作完成一本关于《神山圣湖及生物多样性及旅游路线图册》。管理办法与图册可以保证做到保护生态的同时,宣传尕麦社区,带来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除了调查生物多样性,队员们还开展环保知识宣教等系列保护活动,以白色污染防治工作为例,扎西才仁说:“造成白色污染的垃圾是用化工科学的方法生产的,所以处理的时候一定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当地社区传统上会将塑料袋、电池等垃圾集中焚烧,对当地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基于此,项目组在宣传白色污染等生态保护常识方面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同时尽量将当地的垃圾搬运到县城集中处理,这些行动在当地很快产生积极的效果,分散的垃圾焚烧行为已经杜绝,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的体系已基本建立。

牛粪是青藏高原农牧民普遍使用的燃料。然而在尕麦村社区,由于雨水多、地形陡峭导致牛粪不易干,潮湿的牛粪又容易滋生菌虫,将之燃烧又与当地人忌杀生的习俗相违,所以在70%森林面积,20%草甸覆盖,林木草场资源丰富的尕麦村,当地牧民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量砍伐森林,就地取材,搭牛棚、建房子,更多地是用木材来做燃料。如今,当地人依然习惯于砍伐柏木来获取生活燃料,二三十头牦牛拉着成捆的木材一度蔚然成景。但是,玉树州大部分地区由于高寒缺氧,森林资源极为稀少,只有在囊谦等少数地区分布有限的天然林资源,这种天然的柏树林在高原极为稀有,尕麦村群众砍伐柏木当柴,对当地柏树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且伐木工作通常均由女性完成,当地木材在砍伐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对女性的健康非常不利。经过项目组研究,他们发明了竹杠晾晒牛粪的方法,可以更快、更好地将牦牛牛粪晾晒干后储存起来,作为日常生活的燃料使用。用牛粪作燃料除了经济实惠还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人主要的燃料来源,森林砍伐有了明显减少。据统计,80%的社区牧民不合理采伐柏木的行为得到有效管理,1000株柏木的资源得到可持续的保护。

2013 年, 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尕麦村开始了社区保护地项目,为了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小组的成员们学习、使用各种设备,在雪地间穿梭。

项目团队刚开始开展调研工作的时候,有些社区居民还产生了误会,认为项目组开展调研是要开采矿产,随着一项项具体工作地落实,社区保护地项目受到当地居民发自内心的欢迎。扎西次仁提到一个曾经长期盗猎野生动物的当地居民,通过参与项目,了解生态保护的利益,于是主动向扎西次仁表示从此不再猎杀野生动物。其实,项目的实施也在文化层面上契合了当地人的传统美德,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当地人,传统上对自然充满敬畏,在地方性知识中有大量朴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尕麦村每年有三次大的宗教节日,主要的内容就是敬山神,人们会通过宗教仪式感恩大地赐予的物产资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对自然的攫取、破坏表示忏悔。当地虽然有很多矿产资源,如果大规模开采可以快速致富,但是居民们没有那样做,他们的态度是把资源留给下一代,避免涸泽而渔。”扎西才仁认为藏族传统文化并不导向征服自然,慈悲、寡欲等藏族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对促使当地人积极参与社区保护地项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当地人有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但缺乏环境保护和个人保健的常识,项目组也利用日常的传统节日,在当地人集会时适时宣讲科普生态保护的知识,通过宣传画册、文艺表演和《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环保影视作品的发放,对比环保、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号召居民坚持传统的、更加天然、环保的生活方式。

负责尕麦村社区保护地项目的玉树金巴慈善救助会成立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每次做事情都是三方合作的,首先我们会依照政府的政策规划,然后了解当地人的实际需求,然后再去实地调查。”不过,他们目前也面临很多问题,扎西才仁说,一个是团队的人员比较少,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就留不住,原因是无法提供好的薪资待遇;第二个是平时开展项目的资金比较少;第三个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比如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但目前的团队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未来我们还准备做一些健康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主要是面向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健康常识,就这方面做那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环保公益活动。”

为了保护当地的柏木森林资源,社区项目组研究发明了竹杠晾晒牛粪的方法,可以更快、更好的将牦牛牛粪晾晒干后储存起来。为实现“绿色生计”,当地还开展了生态旅游文化节。

目前,项目团队已制定出“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至少30名农牧民接受了“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友好型生计发展”相关培训,15名妇女也进行了社区可持续生计发展的学习,未来计划在尕麦村开展手工艺作坊等生计发展项目。项目组也完成对5户家庭的生态旅游接待培训,尕麦村作为囊谦县新开发的旅游路线,将开始为游客提供牧民生活文化展示的旅游接待。“最大的一个愿景就是根据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然后开发一些旅游项目,为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基础,通过生态旅游的运作带动当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说起未来的规划,扎西才仁话语里中总是充满自信。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