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武汉市中心医院"技术控"医生 17年磨一"镜",创造多个全省第一

发布时间:2019-12-06 6:27:0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胡轶主任为患者实施气管镜手术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胡轶主任带领团队查房

2002年,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专家赵苏,第一次采用电子气管镜为一位肺部肿瘤患者放置支架。刚参加工作的胡轶从旁观摩,感到惊心动魄又无比兴奋。

享有“全省第一把镜”的赵苏教授将潜心探索获得的宝贵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医生,带出来了一支湖北省支气管镜“梦之队”。

17年过去,内镜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当初观摩手术的青年医生胡轶从老一辈专家手中接棒前行,成长为实打实的“技术控”。作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胡轶带领这支“梦之队”17年磨一“镜”,练就“十八般武艺”,先后创造多个全省第一,帮助众多危重呼吸疾患闯过生死关。

内镜应用之“巧用篇”:送入“单向阀门”为肺部“减压”

48岁的王女士是河南信阳一名小学教师,多年前患上慢阻肺和肺气肿,一直靠吃药控制。随后几年,她右中肺的肺大泡疯长,将右下肺叶完全压瘪,右上肺叶也被压缩得只剩10%。

去年7月,家人用轮椅将王女士送至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此时她肺功能极差,站着不动都气喘吁吁,离开讲台已接近一年。胡轶主任指导她进行了6分钟步行试验,发现她在6分钟里只走了120米,而健康人一般可步行400—700米。这意味着,残余肺功能已不足以维持王女士的基本生活。

过去,像王女士这样的情况需要做手术切除肺大泡,创伤较大,在呼吸内镜广泛应用后则有了更好的解决方式。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胡轶主任带领团队为王女士实施了微创的支气管镜下肺减容术:将纤维支气管镜从患者鼻腔送入,经气管将一单向活瓣支架置于病变的肺组织周围支气管中,通过这扇“单向阀门”,只让这部分支气管只出气、不进气,促使病变肺组织像气球泄气一样慢慢消肿、坏死、萎缩。

“真没想到,我又能畅快呼吸了。”术后,王女士复查肺功能改善了60%以上,CT显示肺大泡明显缩小,达到了肺减容的预期效果。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接近1亿,是我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近年来,胡轶主任带领科室团队不断探索气管镜下慢阻肺综合治疗,借助肺减容等一系列创新微创技术,帮助众多饱受呼吸之痛的患者轻松解除危机。

内镜应用之“创新篇”:定制支架携“放射粒子”狙击肿瘤

日前,66岁的何先生因呼吸困难,被家人紧急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老人去年查出肺癌晚期伴多处转移,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侵犯了气管隆突的三岔路口,将呼吸要道堵得水泄不通。

处于肿瘤晚期的何先生,已失去手术机会,而他虚弱的身体又无法耐受放化疗。为此,胡轶带科室团队设计了个性化的抗肿瘤疗法——气管镜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支架植入术。他根据患者各项参数定制了一个“人”形覆膜支架,利用纤支镜将其送入气管隆突三岔路口,并像小伞一样打开,成功将“拦路”的肿瘤组织推开。覆膜支架上装载放射性粒子,将对癌细胞进行持续而精准的打击,同时不会误伤正常组织。如今,一度徘徊在死亡线的何先生恢复了顺畅的呼吸,复查瘤体明显缩小。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肿瘤类型。为此,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练就“十八般武艺”:在气管镜下开展热消融、冷冻、支架、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多种术式,介入治疗“组合拳”被广泛运用绞杀肿瘤当中。同时,作为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肺部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及晚期并发症的诊疗,为早期肺癌患者赢得手术机会,最大程度改善晚期病患的生活质量。

内镜应用之“应急篇”:“夹缝中游走”巧取呼吸道异物

肿瘤、异物、炎症、创伤等原因引发的大气道狭窄,如“死神之手”扼住生命要道,分分钟夺人性命。呼吸内镜的出现,使医生在与病魔的博弈中多了一个“杀手锏”,运用得当便可巧妙化解危机。

去年年初,一名9岁女孩从随州紧急转来,入院时患儿全身青紫,呼吸困难几乎窒息。胡轶很快问清楚事发经过,原来,女孩将圆珠笔含在嘴里玩时,被小朋友恶作剧推了一把,长3.5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笔帽登时滑入喉咙。

检查显示,气管隆突部位呈“人”字形,上面气管是主干,下面为左、右两个支气管。当时笔帽尖头朝下,拦腰卡在大气管下段,分分钟可能致命。若在以往,这种情况只能切开气管救人。如今,呼吸内镜却使无创“钓”出异物有了一线希望。

尽管如此,孩子气管只有11—12毫米粗细,要在如此狭窄的空间下毫发无损地取出异物谈何容易!胡轶主任介绍,呼吸内镜分软质镜和硬质镜,前者直径约5—6毫米,后者直径约11—14毫米。他本想以软质镜取出,无奈笔帽小头朝下没有受力点,操作未能成功。

此时,笔帽卡进孩子气道已8个多小时,患者声门也出现了水肿。由于气道十分纤细敏感,如果换硬质镜,在全麻下的状态下只有一次机会,如若不成功,就只能开刀切气管救人了。幸运的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手上功夫,胡轶一击即中,顺利将笔帽取出。

胡轶介绍,该科每年救治气道异物患者30余例,卡喉异物包括花生、瓜子、枣核、骨头碎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尽管此类意外事故从数量上来说不算多,但一旦发生危害极大,属于呼吸学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过去,这种情况需要开刀取物,如今运用内镜技术,治疗可实现全程无创。

内镜应用之“推广篇”:获批“培训基地”致力技术惠民

“呼吸重症和介入技术,就像一架飞机的两个引擎,代表了呼吸学科的发展水平。”胡轶主任介绍,1996年呼吸内镜应用之初,只能吸个痰、做些简单的检查,如今通过介入手段,不仅可以明确很多疾病的病因在哪里,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

多年来,胡轶将这一武器运用得出炉火纯青,带领“梦之队”创造多个全省第一:率先开展气管镜下综合治疗狙击“慢阻肺”,首创3D打印支架为气管“补洞”,首推支气管热成型术成功治疗重度哮喘。但在胡轶看来,这些创新技术如果只局限于一家医院,就无法惠及更多的患者,更不利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017年,凭借危重气道疾病处置的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批成为湖北省首个国家级呼吸内镜医师综合培训基地。如今,基地每年举办至少一场介入学术会议,下基层开展业务培训不少于10次,每个月组织基层医生来武汉培训。

今年6月,县级医院进行了新一轮的提档升级,呼吸机和气管镜成为科室标配。设备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培养能够操作这些设备的人。除了临床工作以外,“技术控”医生胡轶又化身培训导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内镜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和基层医生分享新理念新观点,讲操作规范,手把手地指导实际操作。由于介入技术的开展需要麻醉科、手术室的支持,其他科室建设跟不上,单凭呼吸科一己之力独木难支,这也使胡轶深感责任重大,借助基地平台提高全省呼吸介入水平任重道远。


来源:大众新闻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