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觉 > 

麦盖提:同一片绿色 同一个梦想

发布时间:2019-11-14 7:06:49

文、摄影/尚昌平

麦盖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流经麦盖提。从地图上看,麦盖提县像是一枚胡杨树叶,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麦盖提三面沙漠,北纬39度线贯穿全境。当地以“农民画”和“刀郎木卡姆”最富盛名。

自地质第三纪以来,塔里木地台与周围隆升的高山形成明显的对比。由于地质变化,塔里木盆地形成半封闭的干旱地区,盆地中部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极端干燥,沙丘类型复杂,沙漠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撒哈拉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组图:麦盖提县因地制宜,大面积人工植树造林,累计植树33万亩1.8亿株;同时,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林果业,红枣、核桃等经济林带已经形成规模
麦盖提县各族人民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顶风劳作,移走了一座座高大的沙丘,种上了1.8亿株树苗;一道道密集的绿色屏障,逐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前沿绿洲的生态环境。看到数以万计的新疆杨迎风起舞,这幅壮丽的人造景观,是麦盖提人给我们带来的传奇般的惊喜,却又是那样的真实

日趋严重的沙漠化吞噬了北部古老的绿洲,而且流沙向南沿绿洲不断地蔓延,如果绿洲前沿得不到保护,流沙就会像洪水一样冲溃薄弱的防线,给周围的居民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

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是闻名遐迩的“农民画之乡”,一户村民家墙上画了一幅国旗,路过的小学生停下脚步敬礼
阿依夏木家创作了一幅各族人民心连心壁画,祝福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库木库萨尔乡村道路的一座路标

麦盖提县30万人民,肩承着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承天应地,战风斗沙,他们科学配置水资源,恢复和重建沙漠绿洲生态景观;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一条防风、遏沙的绿色林带,有效地阻止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化进程、改善了局部气候、减少了风沙危害、保障了边缘绿洲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探索出利用季节性洪水资源,采用生物防沙和工程防沙相结合的技术途径,加大了人工植树的进展,建立了绿洲外围的综合防沙体系,治理沙害取得了预想的成果。这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了绿洲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当地居民必要的物质需求,在农业与林业结构上取得了理想的均衡效应。“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麦盖提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一条永不凋敝的“绿色长城”,保护了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

2019年9月25日,麦盖提全县人民家家户户清洁街道,悬挂国旗,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组图:占地面积204亩的吉米乡星期天巴扎,是当地群众最喜欢的农贸市场

追溯麦盖提历史,不同时期都有人类生产活动。但由于东部毗连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半封闭状态,即使农耕时期,仍有散布于河湖之间以渔猎为生存方式的土著人。一直以来经济发展滞后,直到上世纪初叶,偏僻乡野的麦盖提人,仍以渔猎为生,分散在沿河胡杨林丛之间族居,他们被称作“刀郎人”。“刀郎”原意为“一堆一堆”,引申意义为“分散聚居的人”,是对古代渔猎土著人生存状态真实的写照。

央塔克乡的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们经常在自家庭院里举行小规模音乐聚会。艾麦尔·依米尔,今年50岁,他是卡龙琴大师阿不吉力·肉孜的徒弟。艾麦尔·依米尔为人忠厚质朴,德艺双馨,他的琴声像汩汩流淌的叶尔羌河水一样流畅
艾麦尔·依米尔的女儿巴哈尔古丽,她5岁和父亲学习演奏卡龙琴,巴哈尔古丽有着天籁之音的美妙嗓音,当地人称她为“夜莺”
巴哈尔古丽的母亲和妹妹

对麦盖提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两千多年以来麦盖提的每一段历史背景都印证着刀郎人走过的路。尽管没有留下什么书面文字记录,但刀郎木卡姆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刀郎人悠久的文化艺术。可以说,这是在国内保留完好的原生态文化艺术,也是研究古代维吾尔族音乐史、舞蹈史的活标本。我们应珍视、保护和弘扬。

 

尚昌平,人文地理摄影师、作家、诗人。
著有“尚昌平人文地理”系列丛书11部,出版摄影集《奥境武隆》《和田人》。
2018年2月,中华世纪坛举办了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的个人展《我到新疆去——尚昌平摄影作品展》;2018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受博物馆邀请赴喀什创作《喀什的时光》影像单元并参展。共2000余幅照片被博物馆收藏。

 


来源:中国周刊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