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70年改革 ——乡村振兴书写壮丽篇章

发布时间:2019-10-29 1:46: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变化天翻地覆,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党中央从土改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生产力解放发展,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2264亿斤,人均粮食产量仅有209公斤,人们的温饱需求难以满足。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要素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安全底线扎实巩固。

我国农业也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新模式快速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领域快速延伸,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2018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高达3000亿元。


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的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也在显著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水电路网建设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另外,乡村公共服务也在全面提升。乡村教育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农村“养老难”问题逐步缓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繁荣兴旺。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保持了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作为基本方略,开创了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乡村较为突出,做好“三农”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中央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大事。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党中央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了动力。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撑,谱写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周刊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