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70年坚守 ——道路自信开启强国之路

发布时间:2019-10-28 9:11:0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取得这些伟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

黑龙江大箐山全体机关干部、各界代表和群众在基荣广场录制《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在清澈的童声领唱下,大家摇着手中的小国旗,伴着音乐向祖国深情表白:“祖国,我爱你!”(图/范皓月)

道路自信,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应对国际国内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化解了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取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及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成功实现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辅相成,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日益坚定自身道路自信,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推全球化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路自信,让世界共享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正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顺应、融入、引领全球化,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厚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秉持天下为公,以全面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满足新型全球化人类整体利益需求;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主张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以开放营造合作共赢百花园,释放全球化正面效应;全面开放,推动共建共享全球化;推进“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抓手,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构筑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贸易区网络,提升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开辟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新境界,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发展成果。
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历史意义将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道路自信,开启现代化强国之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正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迈向现代化强国。70年来,我国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三次“历史性飞跃”中取得的伟大经济成就,一次又一次地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

经过70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谱写了不朽的篇章。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中国人民用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70年来,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弱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实践证明,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制度是可行的、文化是先进的、道路是光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我们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实现新作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眼事业发展、着手群众关切,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坚定道路自信。

中华民族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到本世纪中叶,当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来源:中国周刊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