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一颗苹果托起静宁百姓致富梦

发布时间:2019-10-21 5:15:06

一县一业谋发展 产业扶贫谱新篇

日前,甘肃静宁县在首都北京隆重举办发布会,向全国推介静宁苹果品牌,打出了“吃遍天下苹果 还想静宁苹果”的霸气广告。一时间,静宁苹果引起了行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静宁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市,地处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这样一个县有什么底气来到北京开发布会?静宁苹果品牌打造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和启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静宁。

黄土地结出了“金果果”

车行至静宁,漫山遍野都是一望无际的苹果园,黄土高原秋季干燥的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苹果香。

静宁县市场监管局局长鲍彦鹏告诉记者,静宁大规模种植苹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截至目前,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农户户均10亩,人均超过2亩。“静宁苹果的栽培面积在全国县域中数一数二”鲍彦鹏说,“苹果改变了静宁农民的生活,改变了这片黄土高原的命运。”

家住静宁县雷沟村的雷向龙谈起家里的变化,脸上乐开了花。“今年仅苹果收入20多万元,家里日子越来越好过。从当初的一贫如洗到现在二层小洋楼、小轿车,全家人其乐融融,都归功于苹果。”

雷向龙说,一开始大伙并不愿意种苹果,乡政府给村里每家每户发苹果树苗,很多人偷偷把树苗拔掉,改种麦子。后来随着政府引导,产业逐步扩大,看到经济效益后,大家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苹果能挣钱,村里家家户户开始种苹果。

“现在的静宁人,也把苹果称为‘金果’”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称,党委政府早在90年代初就下定决心“举全县之力发展苹果产业”,“当时也有不同的议论,现在看来路是走对了”。他说:“今天从南部到中部再到西北部,在静宁24个乡镇,‘种苹果能致富’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职业果农’越来越多。”

红六福果业总经理王志伟是静宁苹果产业的受益者。2009年,王志伟在静宁县八里镇开了第一家苹果销售店,不到一年时间他又成立了静宁县万里果品合作社,2014年入驻淘宝、京东,2016年实现B2C、O2O和P2C的线上线下交易……七年间王志伟的事业完成了跳跃式发展。谈及创业和果农增收致富的关系,王志伟特别自豪,他说:“合作社去年社员分红116万元,高的拿到了30多万,最低的也能拿4-5万元。”据他介绍,他社内110户贫困户482名贫困人口实现了整体脱贫。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周边5000多农户户均果品增收3000多元,有213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正是苹果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让我们这个国贫县扶贫工作有了抓手,农民脱贫致富有了依靠。”王晓军书记坦言,静宁的苹果产业是静宁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届党委政府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一县一业”“产业扶贫”的结果。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静宁苹果总产量约76万吨,总产值35.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益5500元,全县15.4万人依靠果品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产业兴旺 品牌赋能

据王书记介绍,静宁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壮大苹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富民强县的重中之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静宁果树果品研究所李静明所长向记者透露,静宁苹果能有今天的成就,县里在品种选育、苗木栽培、田间管理等生产技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18年甘肃省第一个苹果院士工作站落户静宁,为静宁苹果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重视品牌建设也是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鲍彦鹏局长见证了静宁苹果品牌建设过程中诸多高光时刻。2006年,“静宁苹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11年,“静宁苹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静宁苹果”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8年,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静宁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33.99亿元。2019年初,为了实现静宁苹果品牌高质量发展,静宁县请到国内领先的农业品牌创意团队——农本咨询,为静宁苹果出谋划策。农本咨询为静宁苹果度身定制了从战略规划到落地执行的一整套品牌建设方案。

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告诉记者:“品牌竞争的战场不在果园、不在交易市场、也不在电商和街边的店铺,而在消费者的心智。消费者买苹果时能不能想到静宁苹果,能不能一眼认出静宁苹果,能不能向亲戚朋友推荐静宁苹果,这是品牌打造的关键。”他称,长期以来静宁苹果形象模糊,也没有一句响亮的广告语,农本咨询为静宁苹果解决了这一问题。

贾枭表示,农业品牌建设绝非一个标识一句广告语的事情,农本咨询还为静宁制订了品牌升级、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升级的三级战略,提出了发展“省工果业”“保土果业”,开展品牌推广、渠道建设、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其目的在于推动静宁苹果产业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行业知名到市场知名,实现静宁苹果的市场突围;二是从产地优势到产业优势,构建静宁苹果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从产品经济到品牌经济,一业催生多业,培育静宁在后脱贫时代的经济新动能。

乡村振兴“一县一业”是坦途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要是没有三十多年前政府发展苹果产业的规划,就没有现在乡亲们的好日子。”说起种苹果的甜头,静宁县新店乡任刘村下头社村民任丛林比较有发言权。因为从满头乌发的小伙子到两鬓花白的老汉,任丛林用大半辈子的时间见证了“小苹果”产业的“大扶贫”作用。

“脱贫”很快会成为一个时代名词,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有产业。三十多年来,静宁县历届党委政府 “一张蓝图绘到底”“举全县之力发展苹果产业”,为全县四十万人民积累了丰厚的“家底”,奏响了发展的“主旋律”。静宁县委政府响应党中央“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号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科研支撑和品牌建设,不仅种出了“全国最好吃的苹果之一”静宁苹果,而且叫响了静宁苹果品牌。

镜头转到山西隰县,记者看到了同样的发展道路。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麓、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也是一个国定贫困县。2008年开始,隰县人民在县委政府带领下大力发展玉露香梨产业,目前栽培玉露香梨23万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玉露香梨第一县”,带动了当地8万农民稳定脱贫。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隰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笼络了一批农业品牌领域顶级的机构和专家为隰县服务,短短数年间把隰县玉露香梨培育成山西省最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就“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出台指导性文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静宁苹果的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探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来源:搜狐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