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详解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榕树贷款发力B端市场

发布时间:2019-09-11 2:32:46

日前,央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规划》出台后,业界将其视为金融科技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文中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力图从中寻找金融科技下半场的机会。

榕树贷款表示,《规划》言简意赅,就业界长期关心的金融科技相关问题给出了方向性指导。因此,对于金融科技平台而言,要把握金融科技的未来机遇,从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赛道,还需要吃透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平台发力点。

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据媒体报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近日出席某论坛时,以《从三年规划看金融科技的现在与未来》为题,详细介绍了对《规划》的理解,并详述了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第一,技术上,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6月6日,工信部发放首批5G商用牌照。5G不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随着5G时代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深度发展,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将加速应用。这将深刻改变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并很大程度上将重构金融业务模式。

第二,格局上,从直接竞争到跨界融合。在我国,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不同阶段,形成了合作、竞争和竞合等不同的模式。未来,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将更紧密合作,拥抱彼此,跨界融合。

第三,模式上,从金融业务到科技赋能。在金融严监管时代,对金融科技公司而言,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受到诸多约束,发挥长期积累的数据和技术优势,输出科技能力或成最佳选择。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中小科技公司,TechFin比FinTech更可行。而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对外输出技术方案,赋能整个行业。

第四,重心上,从争抢C端到发力B端。普华永道认为,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而毕马威预计到2020年,中国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前景广阔。但服务B端门槛更高,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

第五,服务上,从单维服务到无界服务。目前的金融服务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藩篱,共建生态,真正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第六,监管上,从机构监管到行为监管。近年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更注重行为监管。未来,金融强监管将进一步常态化,并借助监管科技,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

与此同时,业界一致认为,《规划》对金融科技是重磅利好政策,但依法合规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提,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发展方式,筑牢金融安全防线,进一步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

找准发力点

“融合、赋能、共建”,是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作为金融信贷智选平台,榕树贷款一头连接B端机构,一头连接C端用户。如何用技术赢得B端机构的认可,与B端机构共同经营好C端用户,共建线上信贷生态,才是榕树贷款的优势所在。

榕树贷款独创的智网AI技术,能够实现风险前置和精准营销,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完成信贷资源的高效精准匹配。

截至目前,榕树贷款已与 500 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包括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等,合作双方实现了在用户服务、精准营销、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据悉,榕树贷款首先对数据库里的用户风险进行计算,给每个人做定价与预授信,而后筛选出优质人群。在触达用户方式上,榕树贷款主要是与线上线下场景合作,以及在流量平台上精准投放。

预授信之后,榕树贷款投放的广告将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看到的利率、期限和额度都不一样。预授信做得越准确,后续贷款申请的通过率就越高,有助于改善用户体验,提高获客转化率。在填写资料时,越优质的人群越不愿意多填,这要求平台有足够的风控能力,即便用户少填资料,也能准确定价。

对于用户来说,智网AI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多维度刻画用户,综合评估用户的额度需求、用款时间、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信息,1秒之内完成产品匹配,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信贷解决方案,满足全网用户多样的贷款需求,达到凡是有合理贷款需求的用户都可以在榕树平台得到授信,最终实现“普惠金融”。

榕树贷款表示,技术的突破,真正解决了B端机构的痛点。“赢得B端机构的认可,需要过硬的技术实力。现在与我们合作的B端机构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市场是有潜力的,也反映了我们的技术优势。未来,榕树贷款还将持续创新技术,发力B端市场,与更多机构达成业务合作,共同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


来源:搜狐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