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榕树贷款:5G时代的金融科技遐想

发布时间:2019-08-21 8:50:00

5G,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呼唤和期盼5G带来新动能和新改变,金融业也不例外。随着5G加速落地,它将产生的实际应用效果为金融科技先行者们所探讨,且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8月20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业委员会主席王忠民出席第六届财经中国V论坛时表示,金融科技的最大冲击在于人们可以实现手机端支付,甚至通过语音就可以完成支付,无需手动输入密码。“如果所有东西都基于语音完成,而语音可以替代今天基于手机传输的所有指令时,这样的历史进步只有5G时代才可以完成。

  金融领域向来是科技进步率先应用的试验田,5G带来的金融科技遐想已然释放出极大的魅力。榕树贷款表示,业界对5G的探讨愈深刻,其应用落地的速度更快,产生的效能更明显。5G带来的移动通讯底层技术的变革,将从产品服务、风控、获客等方面深度影响金融的变革,这些从业界同仁的分享中已看出端倪。

  金融服务体验的升级

  对于5G时代的金融科技创新,华为公司金融行业解决方案总监方泽宇曾提出,未来不再是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而是根据客户需要去生成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方泽宇看来,未来的金融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在全联接的平台上完成;给客户一个头盔,在家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模拟现场的场景,能够享受到一个高质量的、面对面的贴身服务。

  微众银行金融科技研究员李思琪撰文指出,回望3G、4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不直接对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一直为其他技术提供支持。

  具体来看,3G时代,智能手机逐渐普及,金融服务的移动化拉开序幕;4G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得益于基础网络速度的提升得到推广普及,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就了互联网金融,金融的服务方式和触达渠道得到创新,金融服务的丰富化和便捷化随之实现,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互联网保险等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李思琪推测,5G的出现可能并不像人工智能等技术一样可直接运用于金融领域,而是在辅助各新兴技术的落地、优化现有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实现金融场景的再造,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生机。

  未来金融与5G的结合主要从两方面有所体现,一为对现有金融服务体验的升级,二为在万物互联场景下金融新业态的产生。

  李思琪表示,5G时代网络延迟将缩小至毫秒级,加之边缘计算的应用,现有金融服务流程间的网络卡顿将不会再被用户感知,移动端的金融服务,速度和质量都将超乎用户想象。因此,银行网点的革新,云化VR/AR突破设备与网速限制实现支付体验的升级,以及沉浸式财商教育的普及推广等都将有所落地,对现有金融业务进行体验的全方位升级。

  提升风控质量和效率

  业内专家表示,5G具有高速率、泛在性、低延迟、低功耗、高安全标准等特性,这对金融机构的获客、风控、运营、智能科技应用等领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很多4G设备功率大、电耗多、成本高,很多场景难以大规模的铺设监控设备。而5G普遍是低功率、低功耗传输状态,电力续航时间会变得很长,长期设备可以自动运转,丰富多维的监控数据有利于金融行业的风控。”

  在风控方面,随着5G设备大量增加,各行各业搜集数据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以小微贷款为例,由于缺乏小微企业经营的有效数据,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问题。在5G后,小微企业的生产、销售、运输等经营数据都将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金融机构借此可以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实时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小微贷款的风控水平等。

  某金融科技公司高管表示,数据传输质量的提升,数据采集维度的增多,比如实时传输的生物识别数据等,都将大大提升金融服务的体验,尤其是风控的效率和质量。5G的普及应用可以让数据来源更全面、实时、准确,于商业银行而言,将大幅提升征信数据获取能力,得以支撑银行业务进一步下沉,将借贷资金向长尾用户传导,进而推动借贷市场结构性变化。

  5G时代颠覆性与创新性的另一面依然是风险。榕树贷款表示,5G给金融科技带来的创新,易被泛化,需警惕跟风和扎堆,防止其走到前几年的互联网金融的老路上去。

  榕树贷款表示,相比目前相对封闭的移动通信系统,5G意味着更多连接,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将会增加。因此,用户隐私如何在海量、迅速和开放的系统中更好地得到保护,如何确保在数字化时代获得的数据是真实的,避免数据造假是金融科技需要应对的挑战。

  “5G对金融科技的变革或是颠覆式的,金融科技既需要把握机遇,也需要直面风险,才能真正站上风口,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榕树贷款表示。

来源:网易新闻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