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新零售:会是推动全屋智能的一把新钥匙吗?

发布时间:2019-07-30 2:25:52

2019年,全屋智能的概念越来越火,很多厂商开始转型或跨界入局,发展从“单品”到“全屋”的能力。

以往,智能家居可能更多地是主打消费品的思路,也就是卖智能产品给用户,用户通过手机APP控制联动这些产品。而现在全屋智能的体验涉及到各类场景,比如灯光、窗帘、电器、晾晒、空气、温度、湿度、清洁、安防等多维需求。最重要的是,每个家庭又有不同的户型、成员结构和生活习惯。

而在标准产品之上,全屋智能越来越注重定制家装属性。这种转变对厂商的考验,已经不单单停留在产品和方案层面,比拼线下落地能力和服务能力成为了全屋智能更重要的商业环节。

相比较传统的线下产品代理、加盟、销售方式,寻找适合的智能家居落地模式是不少厂家正在摸索的途径。

智能家居新零售的三要素

新零售的概念近年来被热炒,人们往往把数字化的营销运营叫新零售,把异业联盟生态打通叫新零售,把线上线下业态进一步融合也叫新零售。

绿米联创孙奇凡认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中实践新零售模式,其实更多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层面做思考。他总结出三个要素:利他、体验和效率。

利他,过去由于各类产品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和价格太高等原因,很多品牌聚焦在高端别墅、豪宅、商业项目等市场。对绝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无从体验购买或者是根本消费不起。想要创造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就需要让最广大的消费者受益。

体验,目前,少数用户通过线上购买这些产品,自己在家DIY进行连接控制。但对绝大多数小白用户和线下用户群体而言,组装和DIY是很大的门槛。如果能将产品方案进行一站式交付,满足用户对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需求,智能家居可以大概率实现快速普及。

效率,体验决定产品和方案卖不卖得出去,商业和服务效率决定运营成本能不能降低,决定能有多少利益可以最终回馈给用户。

因此,绿米联创的线下策略试图通过“大众产品+4S服务体系”渗透C端市场,做智能家居大众化普及。

据了解,绿米联创旗下的Aqara品牌从2018年2月开始招商,截止到2019年7月,绿米联创在线下已经开设了超过240家“4S”店,硬件产品销售已突破1000万个,预计2019年年底在全国会拓展到400~500家这样的标准店。

行业普遍认为,“智装”会是继房屋硬装、软装之后的一个潮流,也是企业蓄力的最佳阶段。关于智装,绿米联创可以基于用户的户型、用户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家庭人口属性来提供定制化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另外,在智能家居起步初期,满足当下需求比追求大而全或超前体验更重要,先解决一部分问题,提升现阶段的生活便利性和品质是重点,比如绿米联创的全屋解决方案主要落地在5个实用性板块,包括智能灯控、智能门锁、智能窗帘、智能空调和智能安防等。

开店只是表象,更多地是考验厂家背后的硬件、平台、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

如何获客,如何转化,如何提升转介绍率,开店之前必须想好这三点。这些背后需要非常精细化的工作铺垫,比如从线上导流到线下店面后,店内的服务动线、硬装、软装、陈列、场景等搭配都需要有精细的标准和体系指导来提升转化可能。规模化扩张加盟招商背后,如何通过数据化的管理和考核,保障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一致性很关键,终端的整体服务能力和品控能力又决定着是否能提高用户转介绍率,扩散品牌口碑。

据透露,Aqara服务商在正式运营之前,将接受绿米联创从选址、招聘、销售、以及产品落地服务等方面的培训。绿米联创定期为服务商提供产品与技术知识、销售与服务流程、店面运营等方面的专业授课培训,课程覆盖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同时,绿米联创拥有行业最严苛的考核体系,从而保证Aqara服务商的专业水准。

需要更多的用户和产品思维

在市场起步阶段,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看用户是否需要,只看竞品的产品方案设计,然后互相抄袭模仿,造成市场局面的严重同质化。

通常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产品和服务是否能满足用户当下的需求很重要,很多厂商自己的核心产品都没做好的时候,又开始布局全屋智能,其实会影响到整个消费市场对智能家居行业的口碑。

智能家居落地更需要的是用户思维,挖掘并满足用户显性和隐性的需求。

传统的渠道思维是卖货的,但产品才是用户价值的载体,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产品化能够最大化实现服务效率和用户价值。因此,不能只把加盟服务商当作一个渠道对待,而是要把整个服务体系当作一个产品来打磨。

对于智能家居市场而言,想要走进千家万户,可以通过平台、产品、渠道、服务等多个维度去触达用户并进行商业转化。但最关键的一个评判指标是,每个环节是否真正在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或者让用户受益,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往往是成正比的。

归根到底,智能家居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放人们的生活,并不是以技术为本,技术只是手段。

微信图片_20190729162147.jpg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