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院 > 

水色凝人文 彩毫出天意 ——冯信群的水彩画艺术

发布时间:2019-07-02 7:52:55

王维新 余工/文

大块头、络腮胡,初见冯信群的人,很容易误认为他来自高原大漠,其实他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南宋故都临安。或许他生命里有北方族人体格健硕魁梧、性情爽快豪放的基因,与他相识多年,方感他骨子里浸透的却是南方人的细水柔情。

此前,我曾为他 《水色游历》 画册作过序言。谈到中国水彩发展,静物画、风景画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人物画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水彩人物画具有一定的难度,人物造型结构复杂,动态多变,表情丰富。因人物的生存环境各有不同,地域人文的差异,性格的多样性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来挑战,以水与色流动碰撞之偶发性把握着形象的塑造,在笔与色的交融游走中做到形、神、色、意同时到位实属不易。由于水彩技艺与表现人物复杂性的多重困难,水彩人物画在水彩界一直被视为“刀锋上的舞蹈”。

节日 56cm×76cm 水彩   冯信群 2015

近年来,中国水彩的人物画已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出现了不少水彩人物画高手,佳作不断涌现,其发展势头令人刮目相看。冯信群无疑是水彩人物画高手中的灵魂舞者,他多年前便已把水彩的突破点落在人物画的艺术实践上,“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哪怕画只手,他也总是对看自己的手作反复的描画,直到满意为止。他的识见,美的本质离不开充实,对美的追求落实在“诚”字上,经过反复磨练,于以小见大处把握住人物形与质的塑造。他对艺术事业的追求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既勤奋又有毅力,故而在他大量的人物水彩作品中呈现那么多的力作,真是深深地为他取得的成绩而欣喜。

冯信群教授的人物水彩作品在秉承西方绘画审美理念和造型法则的基础上,很好地结合多种水性绘画语言的特殊技艺,将东方的审美意境融入画面,形成独具韵致的冯信群水彩艺术。他特别注重对真实触感的捕捉,从身边熟悉的人物到各个地方陌生的面孔,从形态特征到神情变化,无不寻求心灵最真实的感受,并予以呈现。他还善于从动势及手的表情等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抓住生活的真实,通过质朴的描绘赋予人物神态的热度。如 《藏女》 在稳实的用笔中完成眉宇面孔之间精到的刻画,他又依靠单纯色块的重叠传递出藏女内心世界的祥和平静; 《修行者》 则通过凝重的面部色调表现,以仰视的描写角度流露出对虔诚精神力量的讴歌; 《正月的阳光》 对于手部表情的捕捉来揭示老妇人现实的生存状态等等。他的画善于通过外部形态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色彩的表现中,他总能巧妙地呈现明亮的光感,斑斓的色阶也恰当地反映着人物的复杂结构。他有时以大写意的晕染为背景来烘托主体的形象,在画面中尽情地发挥水色的干湿和润泽,在作画的过程中情绪十分饱满,物我应对,充盈欢声笑语。画面是露出抒情愉悦的色调的,线与彩的交叠和水色层层之透染形成了线与色的交响,从画面书写的用笔、用线中,凸显人物的形态、情态以及意态塑造的不凡造诣。

用笔的轻捷、用色的明快是冯信群教授画面的一大特色。在大块面的人物形象塑造中,他还常常大胆地于需要处的边缘留有自然的水渍韵痕,成为他水彩艺术审美情趣和品格上的独特索求。在他的画幅上没有花哨的炫技,也没有落于一般性流俗之趣味。

英国沙士比亚故居后花园写生

画人物有两难:一是写画其物外特征,一是写画其物内世界。

冯信群写画人物的物外特征,很是“重口味”——色彩鲜艳夺目,斑斓四射。无论 《穿红纱丽的尼泊尔女子》 、 《节日》 的青海高原盛装女子,还是 《尼泊尔的苦行僧》 和 《尼泊尔小巷内的老汉》 ,画面都色彩明艳,能折射出环境温度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和欢歌笑语,传递出无可状名的欢乐。看上去,几乎每幅冯信群水彩人物作品都透出欢乐来——斑驳陆离的色彩是欢乐的,自在畅快的笔触是欢乐的,脸上刻划出岁月的皱褶纹理也是欢乐的。若他画的是一群人,那更是欢乐成堆、欢乐成群、欢乐成诗了!

不仅画里人欢乐,画外人也欢乐。

冯信群教授作画时,周围常常会有一圈人挤着围观,他们或站、或蹲,围着他,受他笔墨的感染,观画人也欢成一堆、乐成一圈。

尼泊尔山上的古镇班地布尔 画家与模特的合影
班地布尔老汉 45cm×62cm 水彩 冯信群 2013

冯信群现场描画的人物,多数时候会随手爽快地把画送给画中人本人。送完又挟着画板去寻下一个景点,画下一个幸福的“模特”人儿。身后的一阵阵笑乐声渐渐远去……于画家而言,每幅画都相当于自己辛勤耕耘过的一片土地,都是心血的凝聚。他却是超级艺术浪人的性格,欢乐绘画,豪爽赠画,从不会因此觉得舍不得,或是稍有后悔遗憾……一幅好画有如自己培养的一个好女儿,把她嫁到一个好人家,还有什么比这更欢乐更能了却画家心愿的呢?我为冯教授的好作品开心,也为得到赠画的“模特”人物开心。可想而知,这画于获赠人定是如获至宝,带回家一定是张挂高堂,向每个来访亲朋好友酷炫个够:讲那画他 (她) 的故事,讲那画他 (她) 的画家,讲那描画他 (她) 时活灵活现、神传说笑的欢乐情景,讲自己如何中大奖一般,幸运地被画家从那么多人里选中为描画对像……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讲乏了、看够了,必然把这画妥善收藏展示,儿女子孙代代相传,留传百世。

一些古老的传说不都是这样产生的么?传说当年张良在桥头遇见一老者丢给他一本破书,张良得益于这本书,能掐会算助谋刘邦打下了大汉江山,这老头更被后人书写成汉初四白眉智叟之一,一直到后汉刘秀甚至三国刘备时,还在发挥该老者赠书的神奇功效。瞧,这赠书多欢乐。冯信群教授赠送出去的每幅人物画恐怕也将欢乐这一城、一村、一族老百姓几代人。试想一下,这画若是标了价码卖给人家的,这也许有别样的、有限得多的欢乐;又假若画家把这画既不卖出去,也不赠予画中人,而是自己带回画室去,让其寂寂待在角落里,偶尔画家孤芳自赏一下,或被门人拿出来看成轨模,当法式楷模一番,该画也就仅仅是一幅美丽图像而已,如此这般,绘画的欢乐也就寥寥了。

修行者 56cm×76cm 水彩 冯信群 2014

艺术家李叔同说人生有三层楼要爬,我认为画家亦如此。

画画为卖钱求食、谋生是驻首层,被称为画匠。重复劳动,有创新者也是不错的艺术人,但一辈子难开画之窍。

画画格物致知,求自己内心欢乐是驻第二层,被称为艺术家,为行业敬佩,画作往往被识者收藏。

画画赠人如育女、嫁女,无欲无为、大爱无疆、皆大欢喜是驻第三层,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至善、至艺、至真、至美。

许多绘画人平时都自诩是在追求艺术真善美的,其实难免口是心非。然而,看看冯信群的水彩人物画创作过程,看看他这绘画水平和对待画作的境界,就能观照出自身的差距。

新疆楼兰采风
土尔其国际水彩节现场人物写生演示
青海写生
加德满都街头

仅就写生人物画而言,艺术的真善美,切切实实体现在画家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创作过程之中。像冯信群教授的 《街头的萨克斯》,描画的美国旧金山码头艺人,神情专注,表情轻松愉悦,沉浸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也给码头上的游客归人和辛劳的工人们带来放松的快乐; 《守望者》 里从甘孜去西藏朝圣路上的修行人,白发苍颜,手持转经筒,低头静思。那是虔诚的欢乐、宁静的欢乐、超脱的欢乐; 《山里的女孩》 藏族女孩特有的坚毅纯静,一种浑然物我、神情自然的欢乐; 《尼泊尔姐与弟》 里姐弟俩的服饰与背景色巧妙融合,互相映衬,姐弟情深的欢乐跃然纸上。

我对于名画 《雅典学院》 里的人物理解也是如此:画中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分明是在传递数学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躺在台阶上的第欧根尼,是在享受阳光哲理的欢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对哲学家师生在激烈辩论着什么,是让我们看到寻求真理的欢乐。就连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这么一个分明很痛苦的人物刻画场景,也是意在说明只有忠诚、有信仰,心灵才会得到慰藉、才能心安理得欢乐才会长驻心中这个道理。

披红纱丽的尼泊尔女子 25cm×25cm 水彩 冯信群 2018

冯信群教授自身就是个快乐的人,我从没见他画画时发过脾气,他总是通过手中的画笔,无怨无悔地把人们的欢声笑语收集在一幅幅水彩人物画中:下雨天,他撑伞快乐地画农村农舍耕田人;曝晒天,他挥汗如雨快乐地画烈日下叫卖求生的商贩;风雪天,裹得严严实实的他快乐地画同样裹得严严实实去赶场的车夫;阴霾天,他一头扎进街道小巷,快乐地画成群扎堆说笑取乐的街坊邻居、大爷大娘们。

艺术的力量爆发于人文因素的积淀,也来自于进程中不断突破和新的求索。冯信群的水彩艺术作品就是在他多种人文因素的积聚中,在不断努力探求和砥砺磨练的前行中实现自我突破,于“玩”艺中见力度,他的作品,在溢出画面的欢乐中,也总是饱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难忘。

冯信群教授在其最新出版的 《形象·心像》 书中,对他多年来在水彩人物画主题创作中进行的艺术实践、对人物水彩画表现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与所悟,进行了全面总结,并赋予水彩人物画艺术表现以兼具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理论深度,将为水彩人物画领域的艺术研究起到很好地助推作用。

穿红衣的小媳妇 56cm×76cm 水彩 冯信群 2017

编辑进书的都是优秀画作,能让我们艺术人大饱眼福。冯信群教授赠送出去的,在世界各地天南地北的人物本人家中的水彩人物画作品,更是别具神韵,让我更加欣赏。

送画真的如嫁女,画作给予获赠者家庭与社区的欢乐,如源泉般无尽无休散发出活力与智慧,能滋润“女儿”家人心田千百年。

艺术真的可以用来信仰,百姓家有艺术才是百姓真正有家。庐山国际水彩节推崇冯信群为终身主席实至名归,他年富力强,艺途畅达,由衷地希望他不断有更多的佳作问世!(本文编自冯信群新书 《形象·心像》 序言,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维新;北京大学文化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余工)


灵魂调适的“水”性  生活沉淀的足迹

——我的水彩艺术之路和感悟

冯信群  文/图

尼泊尔博卡拉街边写生

对于当代水彩艺术而言,冯信群教授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和探索者,他能把人们极易忽略的生活碎片、看似极其普通的生活场景付诸笔端,创造出不平凡的色彩效果与情感世界,使其内涵丰润,臻于化境。

冯信群教授的作品丰富多彩,呈现出多种可能的潜质,多维度意象交织而融合,既有深厚拙朴的气息,又有传统水彩气韵及诗性情怀的体现,同时又有当代水彩表现的鲜明个性。

他的作品通过水色与纸本、材料的肌理交融,创造出不平凡的色彩韵律与情感世界,呈现出奇妙的画面形式趣味和多彩意象符号。于细节处见不凡,这些画面所形成的特有“痕迹”,源于水性、源于笔性、源于水彩本性之美。细细品味,其作品洞察一切,却不为旧俗所束缚、不为欲望所捆绑,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极强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上海的水彩画家,冯信群一直以朴素真诚、宁静致远的生活与艺术态度,用画笔诠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让我们走进他的生活和艺术世界。

恒河岸边的夜晚 76cm×56cm 水彩 冯信群 2010

《老子》 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天生就喜欢追寻自己感兴趣的视觉物象,坚守自己质朴的表现与状态,也乐意分享自己创作的情怀与快乐,用朴素而真诚的语言表达原汁原味的风土气象、寻求艺术的精神家园与归宿,并结合中国传统笔墨意趣和审美精神,体现自己心灵对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的向往与追求。这使我注定和水有离不开的因缘,走上一条独特的水彩艺术之路。

水彩是一个极具表现性,又极具趣味性的画种。它一方面显现画家独特的艺术感悟和个性风格,另一方面它媒材性能魅力也常常让我陶醉。

我生于江南水乡浙江临安,求学于无锡。从文革后期初始接触绘画。在“批林批孔”“批三字经”等运动中,画漫画成了我初学绘画的一种方式,极强的兴趣使我逐渐成为当地中学的美术骨干。接着我又画了不少与当时政治文化相关的红色题材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省市的少年儿童画展。

游园 51cm×36cm 水彩 冯信群 2019

高中毕业后的五年里,我上山下乡做过知青、当过国营企业工人。那时候,只要一有空,我就到偏僻的乡村、繁忙的工地去写生,通过画大量的人物和色彩画,无形中锻炼了我的绘画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色彩感觉。在没有固定的老师和像样的画室,也没有标准石膏像的那段岁月里,这成为我最有效的自学方法。

最初,我比较喜欢油画,也得到了几位老师的鼓励,当年我的绘画启蒙老师王幼文、将文渊、吕洪仁教我、辅导我、鼓励我的情景,现在仍历历在目。

我原本一心一意要报考纯艺术的油画专业,然而,在经过几次高考挫折后,1982年我考入无锡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工业设计专业。当时,我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暂时搁置自己的美术创作梦想。后来回过头来看,我还是感到十分庆幸。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与刚刚引进的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日本和德国式的设计教育模式对无锡轻院传统的、以美术课程为主的培养人才模式形成了挑战。当时,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就是对绘画基础课程的大量压缩。如此一来,对有很深绘画情结的我们这些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

流浪者与他的伙伴 25cm×25cm 水彩 冯信群 2018

那个年代,大学一个班级的同学,年龄往往相差十岁。除少数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大部分是往届的高中生,他们都有多年工作经历。我们班同学,有的在入学前“工、农、兵”三个职业都干过,有的入学前工龄都有12年了。班上同学大致分为三派:一派可以说是恨不得要为设计而“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奋青”;另一派则是纯粹的坚守绘画传统、寻找艺术自我的追梦者;第三派就是“中立派”,他们既保持绘画热情,又努力学习设计课程。我算是个“中立派”。

我们大学绘画老师是徐坚教授,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水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培养了不少著名画家。现在一些赫赫有名的大师都曾是徐坚老师的学生。正是徐坚教授用水彩给我打开了一扇艺术的大门,教会了我们色彩的表达和写生的技巧。在他的精心指导和教诲下,我对水彩画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喜欢、再到热爱…至此,我似乎找到了表达自己艺术之梦的媒介和支点,领略到了水彩的意趣和魅力,并从水彩画特有韵意和趣味中逐渐感悟到了绘画的意义和真谛。这种既有西方艺术特质又有东方内涵神韵的精神媒介,尤其适合我的个人禀赋。我在大学毕业留校后,尽管多年从事设计与造型基础课教学,但水彩成为我基础教学的一部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无锡调入中国纺织大学(现上海东华大学) 任教,承担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学任务,囿于当时工作和生活现状,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工程设计和装修项目,如此一来,在好多年当中,绘画无形中竟成了我可望不可及的一种奢求。

喀什的鞋匠 56cm×76cm 水彩 冯信群 2015

2000年春,徐坚教授又一次带我和几位老同学去马来西亚写生、办画展,这一下又将我拽回到水彩画上来了,我也很快达到了新的“水彩人生”阶段。这个时期,我出版了第一本画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算是真正开始了我的水彩生活。从此,我努力寻找水彩画在工作和项目上的锲入点,特别在环境艺术建筑专业教学中,我开始特别强调水彩对学生色彩的锤炼和造型的重要性。在研究生的一些课程教学中,也融入了水彩艺术的技法和主题创作研究,使水彩真正融入了我的工作。这些年,我边教学、边创作,同时还参与和组织大型艺术展览活动,这成为我新的生活常态。

探索与追求水彩艺术的真谛,成为我毕生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西方的艺术形式语言、东方的文化精神内涵,中国水彩画的民族身份使其在结合东方民族的文化特征过程中,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意和文化底蕴。庐山国际艺术节——水彩人的责任与精神家园。

我觉得自己称不上专业水彩画家,因为我一直行走在设计与水彩边缘,也乐意为水彩艺术做些有趣、有意义的实事,因此,看上去我更像是个致力于水彩画公共宣传与大众普及工作的水彩画工作者。

这些年,我一方面努力表现水彩、宣传水彩,同时也在享受水彩带给我的成就和快乐。

查理桥上的傍晚 25cm×21cm 水彩 冯信群 2018

2008年初春时节,我和骆献跃、杨健、陈红卫等几位画家在江西景德镇瑶里相聚写生,短暂的几天畅想、交流,我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名闻天下的庐山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民间水彩画艺术活动,让国内外水彩画家与千千万万的学子,每隔一段时间汇聚庐山、对话庐山、探讨水彩、挖掘培养新人,提高水彩画艺术在高校学生中的认知度。

在著名企业家、建筑师、艺术人余工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经国内外著名水彩名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庐山国际水彩画艺术节”在庐山落地开花。水彩艺术家和学子从此有了自已的节日、也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自2008年8月首届“庐山国际水彩节”开始,我们通过中外名家作品展、水彩艺术论坛、水彩画作品大赛、学术讲座、写生交流等系列活动,培养和发现更多新人,并邀请到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土尔其、希腊、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不同地区的国际知名水彩画家担任嘉宾,而且,每届国际水彩节的主题均不尽相同。

两年一届的庐山国际水彩艺术节活动,每次都吸引和带动了四五千人参与其中,其中包括全国四五百所高校热爱水彩的学生和众多的国际水彩画家,既辐射到基层,又扩大了水彩画的影响面。总结起来,国际水彩艺术节的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峰”、“高原”、“高地”的组成结构:以著名水彩艺术家潘长臻、黄铁山、王维新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画家和国外水彩大师们构成了水彩艺术节的“高峰”;像我们在中国水彩界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这一代中年画家,以及比较有名、也愿意在水彩事业上付出的中坚力量画家,则形成了“高原”;而“高地”,就是由学生这一代人所构成,他们既是水彩画的爱好者,又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庐山国际水彩画艺术节已成为他们艺术梦想萌芽的起点。

慕尼黑傍晚的雨 12cm×18cm 水彩 冯信群 2018

“庐山国际水彩艺术节”还衍生出一系列水彩艺术活动:2008年首届水彩艺术节后,还组织画家沿汶川地震灾区包括汶川、青川等地的路线,进行了主题为“关注奥运,情系灾区”的写生活动;

2009年第二届水彩艺术节,则以“艺术新长征”为主题,沿当年红军的长征路,进行写生创作;

2010年第三届水彩艺术节后,上海世博会期间,则围绕城市建筑,展开了主题为“城市·空间·记忆”的水彩系列活动;

2014年第五届水彩节,以“美丽家园”为主题,分别展开系列性的写生、展示、交流和融入社会的创作活动。

汶川地震的废墟上留有水彩人声援的身影和感叹,重走红军长征路印下水彩人远行的足迹和思索,上海世博会洒有水彩人的汗水和记忆,欧亚各国之旅也留下了水彩人美妙的线条和色彩。一双双脚印,一张张画页凝聚了水彩艺术人不懈的努力。

历届庐山国际水彩节的场面让人感动,每位水彩追梦者让人动容。这种民间的、公共的水彩艺术探索,为今后的水彩艺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循环圈。

中国水彩的发展壮大,年轻人队伍的建设很重要,毕竟艺术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大众。通过这几届水彩节的成功举办,不仅进行了国际化的水彩交流,还发掘了不少新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水彩艺术的内涵与力量。

写生一直在路上,艺术探索也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寻找,在写生中感悟万物,在路途中发现自己,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写生的每一天是快乐而值得期待的,有画是画外的故事,每一幅作品的收获会带来一种喜悦、一种幸福感。

准确攫取绘画对象最鲜明的特点,没有捷径可走。我常告诉学生“师法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写生是提高创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与把握的检验,是连接艺术创作者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之间的桥梁,能使初学者在感悟自然的同时,提高色彩感知能力、画面概括能力以及整体的把控能力。

在水彩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写生的地位始终举足轻重。它是水彩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进行观察研究并加以提炼来形成作品的基石。不仅表现形体对象,更重要的是还要凸显形体表现背后的形式意味。那些卓有成就的水彩艺术大师,无不重视水彩写生。他们通过写生不断在表现方法和技法上加以探索,概括提炼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造型,为其艺术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长期以来,我执着于在写生中研究光在时空中的变化,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表现方面的探索。

背小孩的藏族少妇 19cm×26cm 水彩 冯信群 2018

第一,在写生中积累素材,感悟自然,感受特定环境中大自然的光影变化。写生推崇的是在自然物象面前靠自己的观察、理解去发现与创造。简单来说,是面对客观物象的直接再现、是面对客观的物象,无论是人、静物还是风景进行描绘的作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画家对外部世界的不断认识,面对自然物象的写生正是这种认识的重要体现。画家对于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象表现出关切,热衷于描绘自然的环境,关注客观世界。

第二,在写生中体验生活,与绘画对象(包括自然与人物)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写生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姿,直接挥毫书写,它生动、清新而亲切,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能获得直接、生动的视觉经验,更为“真实”地反映客观,表达真情实感。我在游历了位于帕殊帕蒂纳特庙边上的小集市后,便有了《五彩的集市》这一写生成果。许多印度教信徒在那里集聚、设摊交换物品,人们衣服样式繁多,在阳光下显得五彩斑斓,画中高明度的纯色,夸张地表现出画面的氛围,笔触粗犷的建筑物轮廓和细腻的主体人物刻画相互映衬、烘托。在艳丽而透明的阳光色彩搭配中,水色交融,相得益彰,一股无形的张力在画面弥漫,把集市熙熙攘攘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在写生中感受和表现“现场感”,体验视觉的瞬间感受。由于许多写生作品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即兴的笔触和色彩的效果完全有别于非写生绘画按部就班的制作过程。写生是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情境体验,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画面背后的故事和记忆,这是最值得保存的。像我途经江西瑶里古村落时所作的 《老宅院》,整个画面呈天然拙朴之态,时间于瑶里而言如若凝滞,人与自然贴近亲和,有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回归。我将多年游历的积累和灵动认知,在这幅水彩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色调极具统一性,灰色的屋瓦、墙面、鸡舍和牛棚是画面典型的构成要素,破旧的房屋拢聚在蓝灰色调中,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法则。我将人文自然的探索与艺术的表现密切结合,淳朴且不失妙感,使观画人仿佛能在画面追寻其中的细微变化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察到几许迷人的古朴气息。

第四,写生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对景物、建筑物的写生描绘不仅让创作者葆有对自然的激情感受,还可从自然中找到一些表现规律和表现方法。对选景构图、画面布局、色彩提炼、空间营造、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索、创作的过程。当我们将杂乱无章、繁杂多变的自然景物进行艺术化的处理,通过总结归纳、概括提炼成优秀的写生作品时,这本身就是艺术创作。

跳蚤市场的女摊主 19cm×26cm 水彩 冯信群 2014

多年来,我始终保持对“写生·采风”教学环节透彻而具立体感的剖析,让学生感同身受,折服践行。

大自然的色彩用灵魂调适就是水彩,其灵魂就是”水”性,它蕴涵了艺术家创作纯粹而激越的本质力量。

初学水彩画的人们都知道,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调和水彩颜料进行色彩表现,水与色的结合构成水彩画的特殊艺术语言。水彩画具有非常特殊的绘画灵活性和洒脱性。由色彩、技法、造型、水分、光影、形态组成水彩绘画的创作形式,注重水彩本身特点的特殊性尤为重要。

我的观点是,水彩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干画法、湿画法和干湿相结合三种画法。这几种画法各具特色,但又相辅相成。当然在面对不同的客观对象和创作主题时,我们可以根据题材内容和客观对象的属性,采用一些合适的特殊表现技法,来表现出一种意想不到而又合理的艺术效果。

(一) 干画法因没有色块的互相浸染,也没有水渍的流淌,所以画面物象形体清晰,色彩透明,造型饱满而结实;

(二) 湿画法由于水的媒介作用使色彩之间互相渗透浸染,作品效果往往是润泽柔和的,朦胧而极具诗情画意;

(三) 水彩干湿画法的结合能够打破干画法的僵与板,点缀湿画法画面的形体不足,能够更好地表现物象的质地,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作品凸显出有张有弛、刚柔兼备的水彩语言特色。

维也纳周末的跳蚤市场 18cm×12cm 水彩 冯信群 2018

于我而言,笔触淡然超世,广绘世间万象、芸芸众生,技法之谈已无需刻意注重,随性而至的线条,明朗轻快,不为作画而作,只因心中有情而至,有感而发。像 《开斋节》 《五彩的集市》 都是这样的作品,像 《沉思的画家》 这幅人物半身像作品,记录了来自巴黎蒙马特高地艺术广场设摊卖画的画家完成作品后小憩的一个画面。作品中的人物似乎是在遐思,又或是在凝视自己的作品,眉眼间的神情隐隐透露出一丝坚毅。对于人物面部的刻画,我采用了小笔触,错落穿梭的笔法在干湿结合的表现手法下,生动自然地将画中人物胡须及嘴部叼烟斗的细节进行完美演绎,背景及蓝色衣服则靠大笔触作概括处理,成功地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导引到人物面部,整体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水彩画创作的表现技法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不同的人对相同题材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技法来表现,即便是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的画家,对同一社会生活所作的艺术反映,也总是千差万别的。但从总体看,现代水彩绘画仍然以轻松、明快的美感为主流,这也是水彩画的所长。轻松、明快之美是水彩画表现技法最为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随着水彩艺术在中国持续的繁荣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致力于追求水彩中“有意味的形式”。

我始终强调: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作品表现内容服务的,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表达都是靠形式传达。其表现内容和形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俄罗斯大艺术家康定斯基说过:艺术作品的任何表现力都来源于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同时形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主观性,并不是所有的形式都能够被人读懂、理解和接受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作品只有真实的表现内容,深刻地表达情感才会具有形式美。在表现水彩艺术时,我们不应该只是致力于表现对象的写实逼真,亦应强调一种有意味的内在形式联系,巧妙地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

暮色 76cm×56cm 水彩 冯信群 2008

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水与彩的艺术,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作画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水是水彩画的血液和灵魂,画家正是通过对画面上水的控制与运用来表达绘画对象的情感——或明快、或细腻、或交融、或梦幻,以水渲景、以水生情。由于水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给水彩绘画过程中带来某种“偶然性”,带来未知的、神秘的、变幻无穷的效果。当然,这种偶然绝非不可控,而恰恰与画家的经验、技巧以及作画时的情感表达密不可分。

实际上,画家对“水”的把控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画家个人功力、风格和情感的一种重要表达。正由于对“水”的运用,使水彩画具有区别其他画种的三个重要特征:水色交融、透明性和偶然性。

水的流动、湿润、和对颜色的冲撞、渗化等特点,使水彩画的画面产生一种水色交融、如梦似幻、千变万化的形式美感。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往往能体现画家在创作中的“过程感”和“生动性”。

透明性是指水彩在画纸上能透过颜料看见纸纹及其覆盖色层的色彩变化,水彩颜料具有较强的透明性,透明是水彩画的特性。透过对色相、色调、明度、纯度、干湿、肌理、笔触等的对比来展现水彩画的“透明”与“厚重”。所以画面具有通透的视觉感觉是水彩画独特的形式美感。因此,水的灵性、品格为水彩画带来了俏丽明快、清新宜人的诗情画意。

善用水者,水随人意。在特定的创意精神驱使下,借助水的流动、扩散、聚集和分解,使其色或淡、或浓、或虚实交接,构成了水彩画最为独特的审美特点。这个特点也是中西美学系统中的一个契合点。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水”的理解也就不同。西方油画“有色无水”,中国画“有水色弱”,而水彩画水色相得益彰。王济远在 《武林春水》 随笔中说:“水彩来之趣味,在水分之中包含气韵,使心绪与物溶解,而将以自慰自乐。”

有很多水彩画家将作画的过程看成是“戏水”的过程,称之为心怀灵犀的对语,是山重水复,也是柳暗花明。

静水流深,文彩焕发。用活水、活用水自然是水彩艺术成功的一个关键。

中国水彩一方面体现着水彩本体语言特征,另一方面融合东方审美内涵和中国传统的用笔、气韵和意境,是有不同于西方的水彩画特质。融合——中国水彩本土自觉突围的制胜之宝。

尽精微、致远大,作品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智慧,方寸之间有无穷的魅力。中国水彩画的民族身份,自然使其在结合东方民族的文化特征过程中,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意和文化底蕴。

我极力追求的,是西方水彩和东方传统绘画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融合,而是要在作品精神上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

摩梭小伙 56cm×76cm 水彩 冯信群 201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水墨画亦博大精深,它对用水的造诣亦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些对我们水彩画创作都有一定的启发,而用笔的力度和手法亦是画好作品的根本要素。

我的创作理念,是要在创作中始终秉承将西方绘画的审美理念和造型原则,适当地结合中国美学方面的意境设计和主观情感的传达来进行创作,就是将西方的色彩造型和东方的气韵生动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艺术。

我的水彩风格比较强调通过画面表达对自然或人物的直接感受,或者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性情,把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注重表现各种光线的变化和物体的空间感,注重通过写生去感受大自然、捕捉大自然的形态和光影变化,通过取舍和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来把客观事物和主观美学结合为一体。因此,我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西方绘画和东方传统绘画都有一定的关系:技法上受包括水彩在内的西方绘画的影响;主观美学和情感上受东方传统绘画影响,两者融会贯通。比如我受西方绘画造型基础训练的影响,比较注重形体塑造的准确性,而东方传统绘画耳濡目染的影响痕迹,更多的体现在情感和意境表达上面,比如国画中的写意画法,注重“写”的过程,其在用笔的随机性、情感性方面,对我后来的水彩绘画过程中注重某种“偶然”、“即兴”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我很多的作品都是在旅行中完成的。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带给我不一样的心灵感受,每张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故事。我觉得艺术是相通的,现在水彩就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很庆幸我以前的专业是学的工业设计,这对我后来的水彩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我可以用设计的审美、视觉语言去表现和经营画面。在继承水彩本土语言特色的同时,适当结合中国美学的审美趣味,形成新的水彩艺术表现形式。通常我在艺术创作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真实性、质量感、光感和色感。

用心灵去演绎画作,这就是大师的秘籍。我的水彩艺术生涯,从初学画时的那种重视题材心态,到现在更注重画面的情感内容和形式内容,可以说我看的是物象,画的却是自己的内心。只有把灵魂化作自然的时候,心情才能得到愉悦,作品才能得到升华。

班地布老汉 45cm×62cm 水彩 冯信群 2013

我到很多国家进行过考察访问,除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外,我和国际上的许多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对当下水彩画领域的一系列前沿问题,比如当今世界水彩的前沿如何?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变革方向在何方?如何审视水彩画的“当代性”与“跨界”?等等,我都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判断。

我认为,在信息交融以及科技水平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当今世界的水彩早已脱离了小画种的行列,逐渐走向当代性、多元化、以及国际化的趋势。这种当代性是指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气息与水彩表现形式语言的当代性,亦是当代社会精神、情感、文化心理和水彩语言相融合的具体体现。而多元化主要指艺术家个人的发散性思维,独特的个性视角,以及准确的立场,去描绘和阐明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主要表现在艺术观念、创作手法以及风格样式的转变方面。当今世界水彩各有特点,很难一言概之,总体上看:欧洲水彩坚守写生传统,雅俗共赏;北美水彩倡导个性自由,观念至上;俄罗斯水彩中规中矩,少有精品;澳洲水彩凸显水色语言,画面精美;韩日水彩清新雅致,一枝独秀;东南亚水彩后来居上,有板有眼;中国水彩百年积淀,厚积薄发。

在国内,水彩艺术多元化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多元化是当代艺术发展总的趋势,水彩画的发展,既要走多元化道路,同时又要坚持水彩画的独特本体语言,树立画种的独立品格和面貌。

多元化发展包括注重题材的多元化、绘画风格的多元化、技法材料的多元化;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进一步融合以及水彩画向其他画种汲取营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就我国水彩画发展而言,它应该要顺应世界水彩画发展的潮流,在体现中国水彩艺术的当代性和多元化特征的同时,把握民族性特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艺术。这里的民族性不是简单的用中国画来改造水彩,而是要把水彩作为一种载体,将本民族所特有的气质、性格、精神、文化以及由自然环境、时代精神、社会文化环境融为一体的审美观念表现出来。

在当今水彩变革方面,我认为要更新思维观念,在表现技法、风格形式以及材料的运用上突破西方水彩画的传统观念。加强水彩本体语言建设,随着当代水彩艺术对媒材、技法的求新、求变上愈加明显,更需加强水彩本体语言建设和情感意识建设。此外,加强水彩理论批评建设和市场价值建设也同样非常重要。

戴黑色羊绒帽的维族老人 24cm×32cm 水彩 冯信群 2010

我常想,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艺术家追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回过头来看,我们曾经走的路是否正确?是不是回归了我们从事艺术的初衷?例如文化生态的问题、艺术发展的问题,有很多需要我们艺术家去重新审视。艺术家不仅仅要思考创作的问题,还要负有一份社会责任。责任是艺术家对艺术和境界最好的阐述。我们要推崇什么?要弘扬什么样的文化?而不是最后都如同一场泡沫,艺术需要真诚,要回归到本质。我们说要学习传统,追根溯源,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吸取精华的部分,这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艺术的源泉。

记得马蒂斯说过:“艺术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场修行”。我也很赞同一位设计师的观点,要“慢”下来,重新审视中国设计的智慧,你才会发现那些让今人动容的细节;要“退”出来,向后看,向内心追问,才能找到“进”的方向。

这种思考对当今每位艺术工作者和设计者都是一种启示。我所理解的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可能与现代人们所认可的当代性不同,我们需要研究当代性,水彩画也需要当代的视野,其艺术语言也应该有自我的、当代的元素,需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也需要跳出原来水彩画的束缚,在材料、表现语言的选择上更加宽松。在我看来,这种当代性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从材料媒介来看,水彩画艺术的当代性体现的是新媒介和新方式。影像、图片、装置、行为、架上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借鉴和融入为水彩画的二次创新提供了可能。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从讨论“怎么画”到后来“还画不画”,最后到“艺术其实就是生活”,这是一个自我否定与主动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艺术的发展史。

西边以西 112cm×70cm 水彩 冯信群 2014

其次,水彩画的当代性还体现在表现内容的当代性上。从表达源头来说,当代性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乃至物种等方面的个人体验;它参与当代生活,批判和提出问题,区别于含蓄优美的古典表达方式,突破以“美”为核心的传统诉求,追求观众对于作品的直观反应,以达到作者传播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

再其次,更重要的是,水彩画的当代性还表现在画家对当代生活本质意义的敏锐察觉,并且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来表达出来,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另外在创作观念上也要突破,画水彩画不能只局限在水彩的朋友圈,也需要交其他专业和行业的朋友,也可以交搞音乐的朋友,甚至做金融管理的朋友,关键是对你的水彩创作有启发就好。不能用水彩的眼睛来看水彩,应该从大视觉、大艺术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我主张不一定每次展览都是水彩画家的作品,可以多个画种一起做,交叉性展览对水彩的发展一定会有好处。

目前,水彩界的展览作者与观众似乎总是一些熟悉的面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局面对我国水彩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上海188仓库的国际当代新锐艺术家优秀作品展,包括了各类绘画形式,其中也有水彩作品。这种展览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带有探索性、实验性的路子之一。我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俞晓夫老师都是这个展览的评委,他认为不应该过分注重水彩画所讲究的技法性的东西,画面的张力、表现力和视觉感受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点是对我们重新认识水彩都是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总之,不论是水彩还是其他艺术学科都应该跳出自己专业的羁绊,这也是当前学术界比较热门的一个跨界话题。

台下的观众 23cm×25cm 水彩 冯信群 2018

关于“跨界”,我是这样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融,跨界已然成为现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跨界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利用跨界自身的互补性功能创造并呈现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显然当下艺术所涉及的主题已不仅是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就艺术跨界而言,它是艺术的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元素,经过“交叉、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物象审视过程。同时它也是对现当代艺术边界的否定和跨越。

通常我们常见的艺术跨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和艺术内部的跨界: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是现当代最为常见的一种,如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时尚的跨界等等,可以将其称之为商业行为,亦或是艺术实践。它是商品外在形式美感与内在文化品味得到强调和重视的结果,也是适应现当代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表现,如艺术家参与品牌设计、参与外在包装设计等等;而艺术内部的跨界,相对于艺术与非艺术而言则显得较为纯粹。它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艺术门类间的跨界,这是艺术家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创作需求,借助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来激发艺术的创作灵感,也是一种艺术创新的体现;另一种则是艺术家身份的跨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