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上海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07-02 6:38:01

6月28日至6月29日,第二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南方赛区决赛在上海碧悦大酒店成功举办,大赛由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由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济南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厦门)办事处、济南市人民政府驻广州(深圳)办事处、上海市济南商会、上海外服(集团)公司承办。山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穆长顺,副主任陈金秀,上海市山东商会会长高洪彦,执行会长、菏泽商会会长孔凡省,山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人才工作站(上海)站长李峰,上海市济南商会会长高峰,执行会长刘学勤,济南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厦门)办事处主任于庆利,副主任李跃春,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刁建国,济南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武毅等130余人出席活动。

  现场照片

  大赛开幕式由济南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厦门)办事处主任于庆利主持。他在主持讲话中讲到:这次大赛是我市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奋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创中心,昂首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争取早日成为和上海一样具有广泛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次具体行动。大赛旨在引进原创性、独创性、引领性的国内外高科技项目,吸引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到济南创新创业,以新的发展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保障。

  于庆利主任主持

  武毅处长致辞

  济南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武毅在致辞中说: 此次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就是想以大赛为平台,聚焦更多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项目,在济南落地生根。近年来,济南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推出“人才新政30条”“高校20条”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一事一议”顶尖人才、泉城“5150”等重点人才工程,给予顶尖人才、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创客人才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其中顶尖人才最高可得到1.1亿元人民币综合资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向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去年成功举办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40多个项目已落地济南;持续深化高层次人才精准化服务体系,丰富拓展“人才服务金卡”功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出入境、医疗、住房等服务,打造“阳光雨露,无忧创业”人才生态;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打造“黄河青年人才城”,用5年时间筹建3万套人才公寓,为来济人才提供更加温暖的安居服务;强化平台载体建设,积极推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南“院士谷”、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100平方公里的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新产业集聚、新技术转化的前沿阵地。

  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刁建国宣读了大赛评审方案。

  高洪彦会长代表上海方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本次大赛经过宣传发动,海内外广大创新创业人员和团队踊跃报名,南方赛区报名有效项目128个,其中: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47个;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41个;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19个;现代高效农业项目6个。经过区县意向投票和项目对接统计,最后入围南方赛区决赛项目91个,其中: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35个;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31个;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19个;高效生态农业6个。这些项目比较符合济南的产业发展导向,具有全球较高的科研水准和技术含量,市场前景比较好。

  本次大赛具有三大特点:项目范围广,既有国内又有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团队参赛。项目质量高,既有“高大上”的项目,又有“小而美”的项目。评审专业性强,既有高校博导教授,又有区域性管理专家。

  路演现场

  从入围南方赛区比赛的91个项目中,经过专家评审一天半的辛勤努力,通过VCR播放介绍、路演推介、评委提问、现场打分等环节,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共同决定出7月份参加济南总决赛的高端项目。经过专家的评审,南方赛区四个领域的获奖项目和名单确定:

  一等奖颁奖仪式(合影)

  二等奖颁奖仪式(合影)

  三等奖颁奖仪式(合影)

  济南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服务标准,切实做到了人才服务事项“一把尺子量到底”,大力营造引才聚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无论是创新人才或创业人才、顶尖人才或基础性人才,济南都能够满足各类人才、各具特色的实际需求。参赛项目对济南的人才政策等感到很惊喜,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超出了想象。有的专家谈到这次大赛项目很好,最终能不能真正落到济南,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除环境外,还有整个济南的本土产业是不是能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汇聚在一起,结合在一起,这一点非常重要。济南近几年来“变化大,速度快”的背后是济南营商环境的优化,是放管服改革的成果。

  选择济南,恰逢其时。


来源:中信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